年羹尧的抚远大将军,与洪承畴的七省经略相比较如何?

2023-01-10
5 阅读

这个涉及清代的大将军制度和经略大臣制度。

清代的大将军和经略大臣都不是常设职务,都是大的军事行动期间设立的职务,战争结束则自动取消。

大将军制度始于皇太极,通常都授予皇帝的兄弟及亲近子侄,每一位大将军都有固定的封号,需铸金印,战争结束后自动奉还金印。

所以同一称号的大将军可以授予不同的人。

比如清代的第一位大将军是1638年多尔衮授奉命大将军,之后皇太极又于1642年授阿巴泰奉命大将军。

1644年,多尔衮率领清兵入关时再次被授予奉命大将军,后来平定三藩之乱时康熙的弟弟康亲王杰书也授过奉命大将军,而最后一位奉命大将军则是在咸丰初年,太平天国北伐军逼近北京时,惠亲王绵瑜也被授予奉命大将军。

同时,一个人也可以随时间不同授予不同封号的大将军,比如多铎,授过定国大将军,杨威大将军。

阿济格也授过靖远和平西两个称号的大将军早期的大将军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律,双字称号的大将军只有亲王或郡王能担任,稍远支系的皇族通常授予四字封号的大将军。

双字封号的,除了多尔衮的奉命大将军之外,还有比如多铎的定国大将军(清代只有多铎一人授予此称号),阿济格的靖远大将军,岳托的扬武大将军等。

但是比如贝子罗托就是宁南靖寇大将军,之后固山额真陈泰也封国宁南靖寇。

所以孔有德,吴三桂等封为平南、平西大将军,显示出清廷对这些人确实很重视。

但是这个规律很快被打破,入关后军事行动频繁,贝勒屯齐(平西,定远),一等公谭泰(征南)也授过双字大将军。

安亲王岳乐(定远平寇)、信郡王多尼(安远靖寇)则在顺治年间授过四字大将军,这是由于战场形势变化导致的。

至于抚远大将军的名号,先后授过很多人,年羹尧之前,康熙朝信郡王鄂扎,一等公图海,裕亲王福全,还有雍正王朝里的那位“老十四”,都授过抚远大将军。

雍正朝大将军的封号很乱,年羹尧,岳钟琪(宁远)都授过双字大将军,连查郎阿一个吏部尚书也弄了个双字大将军(宁远)。

到乾隆朝的时候,只有福康安授过大将军,但没有封号,之后绵瑜之外再没有过大将军。

经略大臣职能和大将军类似,但偏于文官,通常也都是授予文官。

洪承畴之外,康熙朝的莫洛,雍正朝的鄂尔泰,张广泗,乾隆朝的讷亲,傅恒都是以文官的身份授予经略。

从人数上看,清代一共有五十几位大将军,经略大臣却只有十人左右,但从爵位上看,除了雍正朝之外,其他朝代的大将军,多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至少也是三等公,而经略大臣的爵位则普遍偏低。

不过,在清代,武将爵位高,文官职权重是一个规律。

洪承畴的爵位是三等轻车都尉,年羹尧却是一等公。

但二人的职权,洪承畴则更大一些。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