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稷下学宫才是百家争鸣的中心所在?

2023-01-10
5 阅读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就是齐国的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的出现,是养士之风制度化的产物。

它既继承了原来奴隶社会国家办学的传统,但又不是为奴隶主阶级世卿世禄制度服务的;既有当时流行的民间私学的学术自由和自由学习的特色,又有一定的制度保证学术交流和学习活动的开展。

与后世封建社会的官学、私学相比,其性质和特色也有明显不同。

然而,稷下学宫毕竟是一个特殊形态的学校,它虽是田齐创办的国立大学,但其基本细胞是私学。

它由各家私学所构成,各家来去自由,齐王不仅不阻拦,而且还采取来者不拒,去者赠送路费的政策,对去而复归者仍表示欢迎。

学派内的教学和学术活动也是各派自主负责,齐王并不多加干涉。

对各种现实问题齐王也允许各家充分争论,而不以个人好恶去刻意压制某个学派,再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形成治国方略。

因此,稷下学宫是一个官办之下有私学,私学之上是官学的官私合营的自由联合体。

这种办学形式,是由西周官学,通过春秋私学,到汉代太学的过渡形态。

我们把握住稷下学宫,就找到了由西周官学到汉代太学的中间缺失环节,使一节脱环的链条得以复修,从而把整个官学发展史连贯起来。

因此,稷下学宫既具有私学性质,又具有官学性质,这是它的二重性。

“一身而二任”的学宫,实是由私学向官学过渡的形态,是由战国时期的特殊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战国时期学者们创办私学的首要目的就是宣传自己的学术思想,所以讲学和培养继承人是必然的活动。

在稷下学宫,由于汇集了大批学派,讲学活动十分兴盛,甚至形成了称为“期会” (注:刘向《别录》云:“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与稷下。

”期会即稷下定期举办公开的学术辩论、交流会,各学派云集讲学交流。

)的定期学术交流活动。

士阶层本身特有的独立性和流动性又使得学生可以跨越学术门墙,学无常师地自由学习。

这种浓厚的学术氛围加上规范的管理、良好的物质条件,造就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

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许多学者的思想走向成熟,于是著书立说,形成了丰富的学术著作。

另外,学者们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不但做齐王的智囊团出谋画策,而且还受命出使从事外交活动。

这多种职能的发挥,充分地证明了稷下学宫作为一所高等学府存在的价值。

稷下学宫的出现,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才是百家争鸣的中心所在。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