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中毁堤时,马宁远是怎么想的呢,是什么思路什么逻辑?
马宁远有两句话很典型:第一集踏苗的——改稻为桑上利国家,下利你们,就是浙江人死绝了也要改。
后来毁堤了——我若是还在这里喝酒,就是没了心肝我们再看看另两位阁臣。
张居正:就当浙江是大明朝烂的一块肉赵贞吉:死一万人是个数字,十万人百万人也是个数字马宁远的第一句话和张赵二人不能说毫不相干,也可以称得上殊途同归。
在这些人眼里,百姓是什么?
和诸位玩星际争霸war3里的建造单位没什么区别。
百姓不是活生生的,只是一种施政的工具。
玩的时候你要是死了几个兵,你也会心痛,但你心痛的不是兵死了,他是活生生的生命,受哺育而大,也曾为人子女,做人夫妻,当人父母。
而是你要打输了。
马赵张也是一样的,他们要管百姓的死活,但是管百姓死活的本质不是因为他们以百姓为子民,懂得老吾老幼吾幼的道理。
而是需要这样的工具。
当然,马赵张有层次上的区别,有境界的不同,在马宁远的眼里,治理百姓是他报恩的手段;在赵的眼里,百姓是他入阁的资本;在张的眼里,百姓是他维持基业的材料。
但是百姓在他们脑海里的概念没有区别——都是工具。
再回到马宁远的身上来,马宁远懂不懂治国的道理,知不知道一个知抚该干嘛?
这个问题有点难回答。
一个人知道乘法口诀表,知道七七四十九但是问他一排7棵树,有7排,总共多少棵树的时候他不知道要用7*7。
那这个人算不算懂乘法?
马宁远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胡宗宪说他书没有读通。
他的脑子里只有治国的道理,为官的要求,却不知道本质和应用。
嘉靖看透了治国的本质,但是心长歪了,马宁远却还没有看透施政的真正目的。
马宁远过分对上级负责,不体恤民情等,都对,但没有答到点子上。
马的愚蠢,在政治上是不可原谅的。
他未分析出,胡宗宪完全有能力从改稻田为桑之策中脱身。
抗倭大局的牌一打,胡便可对国策消极应对,最多背领导不力之责,被撤去浙江巡抚,如此便可专任浙直总督,负责军务——届时失责的将是内阁、新上任的巡抚(郑何二人)、江南织造局。
对马而言,最多也就被连带免职(国策执行不力+成为各方对胡宗宪的出气筒)。
不是口口声声说要报胡部堂的知遇之恩?
这就算为他挡枪了。
整个事件中,从唆使马宁远毁堤,到逼迫胡氏亲戚买织布机,可以说各方都想把水往胡宗宪身上泼,这不恰恰侧面反应胡“抗倭”的筹码有多大,本身是有能力让他置身事外!奈何胡宗宪的一个愚蠢下属成为了突破口。
对五品知府而言,需要有自知之明。
以他的地位,完全没有资格参与与理界顶层的博弈,所以当杨金水等人说:“你听胡部堂的,胡部堂听谁的?
”此时万不能为人所激。
朝堂的决策你是无法理解的。
因为最起码的做法是将此事直接汇报上级,这几乎是你唯一可做的。
唯独喜欢妄自揣摩上意而行不可为之事之人,往往被人利用,最终害人害己。
这也不是他在意的。
他在意的只是那一小撮人:家人还有恩人胡宗宪。
这些人在他眼里才是活生生的人。
他既然不明白施政的本质,自然就不会明白百姓为什么抵制改稻为桑,就和高翰文自以为的两难自解一样,在马宁远的脑子里,改稻为桑是好政策,不执行,那说明你是刁民。
齐大柱一个桑农也要闹事,那你必然通倭。
这就是马宁远的回路:朝廷的政策自然是好的,你老百姓执行就是了。
执行不下去是你老百姓有问题,是刁民,在通倭,要造反。
这里还有一个回路,就是马宁远对胡宗宪的猜测。
胡宗宪不肯改,是因为他知道没法改。
马宁远却以为胡宗宪被夹住了,他以为胡宗宪不推改稻为桑的是因为忌惮徐高张和背后的裕王(所以胡宗宪对谭纶去他身边很生气,觉得徐高张不高明)。
所以马宁远的脑子里从头到尾都觉得国策没问题,他把改稻为桑改了,胡宗宪的困局就解了。
对严党有交代,对清流也是他马宁远来背锅。
他有心肝,却没有脑子。
所以毁堤淹田他知道错,但他觉得这是大局,为大局必须要有人牺牲,九个县的百姓是牺牲,他马宁远也是牺牲。
他马宁远是为国家牺牲,为胡宗宪牺牲。
这就是马宁远口中的知不可为而为之。
所以马宁远才会那么拧巴,他淹了百姓,又会说自己是第一号罪人。
那些口口声声贪官干事,发展需要特权,海瑞不懂大局的人,和马宁远的回路是一样一样的。
他们脑子的大局就是大局,让他们说什么是大局的时候,他们就塞住了。
至少在他们眼里,百姓的生计安危不是大局。
马宁远比这些人还是好一点,马宁远至少愿意为自己口中的大局牺牲,那些人呢,他们总是把自己带入大局的获利者里,指着别人牺牲,自己收益,让人卖了,还给人数钱。
可悲的是,马宁远在剧中已经算是有良知的人了,淳安建德的知县,在淹了田之后可是坐在了郑何二人的饭桌上安心的喝着酒呢。
马宁远走了,他们居然能恬不知耻的问一句,我们要不要去啊?
施政者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悠悠千古,古往今来,莫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