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柱国”是哪八人?为什么叫“柱国”?
西魏建立之初,在与南朝、东魏的国力对比中全面落于下风。
第一,从领土上来说,西魏只有关中一隅之地,地狭民贫。
既难以供养大军,又无法为政权提供广阔的战略纵深。
这点,从沙苑之战前就可以看出来。
沙苑之战前,关中大饥。
长安附近根本无力供应军队。
宇文泰不得不让诸军散于各州求食。
实际上西魏此时的全部兵力不过五万余。
但是长安附近已经很难供应了。
由此可见当时关中经济之弱。
为了迷惑高欢,宇文泰放出风声,要退保陇右。
虽然是假消息,但是从这点可以看出来西魏当时基本没有战略纵深可言。
一旦东魏出潼关或自蒲坂渡河,长安就面临巨大威胁。
而南朝的梁州地区距离关中只隔了一座秦岭。
第二,从军事实力上来说,无论高欢还是宇文泰,都是出身代北六镇。
高欢因成功地解决了太原王尔朱荣死后的问题,基本全盘继承了尔朱荣体系下精锐的鲜卑战士。
而六镇中少数人则脱离了高欢控制,投奔了宇文泰。
这种格局让西魏的军力在先天上与东魏相比就有较大差距。
而南梁政权,北朝的鲜卑武士对钟离之战仍然记忆犹新。
第三,从经济实力上来说,西魏毫无优势。
东魏掌控了北魏政权最精华的河北平原。
南梁控制着富庶的成都平原和长江中下游。
以前让人望而生畏的烟瘴蛮夷之地在衣冠南渡后,随着中原大量人口的南迁也被开垦成大片的良田。
而西魏,之前汉太祖倚为根基的关中在经历了自东汉末年的大乱到北魏末年萧宝夤之乱后,人民离散,土地荒芜。
第四,从文化道统上,西魏也不占优势。
东魏政权占据了北魏汉化最深的地区。
关东各世家大族对东魏政权也提供了经济和文化上消极的支持。
而南梁,作为承自东晋的政权,素来自诩为中华正统。
三十年的“天监之治”也给南朝的文化带来了稳定的发展环境。
而西魏,本身就是鲜卑政权,占据的关中地区早已胡汉杂处。
北接突厥,西抵诸戎,东抗高欢,南距萧氏。
文化比自己高的,想着灭了自己。
相对友好点的,文化还不如自己。
文化道统的问题不解决,政权就没有向心力。
一旦处于逆境,很容易出现人才离散、土崩瓦解的局面。
面对这种全面劣势的局面,西魏权臣宇文泰为了整合关中胡汉政治、经济、军事资源,建立政权的文化归属,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
而“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系统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制度及其衍生出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不但影响了西魏-北周政权,更是影响了隋、唐两代政权。
从这个角度来说,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
所谓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实际上是宇文泰为了把代北鲜卑军事贵族和关陇汉族豪族地主整合在一起而建立的体系。
八柱国名单如下:使持节、太师、柱国大将军、大冢宰、都督中外诸军事、安定郡开国公宇文泰。
使持节、太傅、柱国大将军、大宗师、大司徒、广陵王元欣使持节、太尉、柱国大将军、大都督、陇右行台、少师、陇西郡开国公李虎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宗伯、赵郡开国公李弼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马、河内郡开国公独孤信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寇、南阳郡开国公赵贵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空、常山郡开国公于谨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少傅、彭城郡开国公侯莫陈崇这份名单中,宇文泰总领全军,地位超然。
元欣是西魏宗室,挂名。
其他六柱国各统两名大将军。
这也就是“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体系。
这个体系衍生出了“关陇军事贵族集团”。
这个说法是陈寅恪先生提出的。
这个武装地主集团发于西魏,兴于北周,盛于隋,没于唐。
其中宇文家自不必说,北周皇族。
李虎,唐朝追封太祖,李渊的祖父。
李弼,隋末枭雄李密的曾祖,唐肃宗、代宗、德宗三朝重臣李泌的六世祖。
十二大将军之一的杨忠,隋朝追封太祖,杨坚的父亲。
也就是说北周太祖、隋太祖和唐太祖都出自于这个体系。
从庙号的角度来说,“太祖”更强调“起源”和“创立基业”,这说明三朝的开国皇帝都很认可父祖辈八柱国这个体系是立国之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