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一下什么是魑魅魍魉?
民间常说,\"魑魅魍魉\"四小鬼。
实际上,魑魅魍魉是三种坏东西,不是亖种,指过去传说中的妖精鬼怪,后泛指各种坏蛋。
尽管\"魑魅魍魉\"都带一个\"鬼\"字,其实最初它们和\"鬼\"毫无瓜葛,但世人好演绎。
除了魑魅魍魉,还有很多类似的概念☞鬽魃鬾魊魖魈魁魓魌鬿魕魆魒魐魖魀……您慢慢认先。
1.\"魑魅魍魉\"之典故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魑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体。
——左传·宣公三年\"魑魅魍魉\"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中。
《宣公三年》一篇记载了一个历史典故。
周室衰微,楚庄王做大,不断吞并周围小国,日渐嚣张。
后,楚庄王摆兵天子边境,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前去慰劳。
傲娇的楚王就问天子九鼎斤两几何(\"问鼎中原\"之意)?
王孙满回说,\"天子之治在德不在鼎\"。
天子施德政,把世间奇异之物绘于九鼎,教会人民知道和辨认各种精怪。
人民踏入川泽山野,就可以避开螭魅罔两这些坏东西。
天子之德,光明美善,即使小鼎也是重的。
若奸邪昏聩,即使大鼎也是轻的。
所以,九鼎之大小轻重,(你丫)是不可以问的!《左传》说的\"螭魅罔两\",就是后来的\"魑魅魍魉\"。
早期这四个字有着不同的演绎和写法,在东汉时,\"罔两\"二字已很少见,取而代之的是\"魍魉\"。
大概是古人对和谐美和对称美有着执着的追求,加上\"鬼\"字更符合原意。
从此四小鬼一组就成了\"魑魅魍魉\"。
从\"莫能逢之\",可见魑魅魍魉都不是好东西,是人人见而避之的猛兽和精怪。
几千年来,\"魑魅魍魉\"一种在演绎,最初并不是今天的含义,概念也比较抽象和模糊。
大家熟知的\"魑魅魍魉\"到底是什么东西?
2.\"魑魅魍魉\"是什么鬼东西?
通常来说,\"魑魅\"为一对,\"魍魉\"为一对,但魑魅各有其意,魍魉则不分家。
(1)\"魑\"为何物?
魑,在古代和\"螭\"为通假字。
魑之所指有点眉目了,但也变得更复杂了。
屈原《九歌·河伯》言\"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讲,\"螭,若龙而黄\",通常认为螭无角。
唐初的颜师古作注《汉书》时提到,文颖(三国甘陵丞)说,螭为龙生九子之一;训诂学家张揖(三国)却说,螭者,雌龙也。
如淳(三国)作注《汉书》时否定前面二位。
他很肯定地说,螭,山神和野兽一类也。
东汉儒学家郑玄也曾解释,\"魑,猛兽也。
\"对于上述学者之争,唐初的颜师古作了小结,他认为做学问要严谨,山神通常称为\"离\",而\"螭\"则归虫一类的形态。
从籍载来看,古人对\"魑\"这个东西一直无定论,大概归两类,龙族生物和山神精怪。
今天有《故训汇纂》出版,对螭作了看似完整的释义。
书中说,\"样子像龙但没有角的怪物\",这种怪物就是螭或魑。
\"魑\"也成了精灵鬼怪一类的统称。
古今稀泥一起和,概念有点模糊,范围也很广。
(2)\"魅\"为何物?
魅,鬽的异体字,字形里鬼影飘忽迷离。
物老而精,曰魅。
——说文解字许慎说,生灵存在年月很久,可成精怪,称\"魅\"。
李贺《神弦曲》有句\"百年老鸮成木魅\",典故源于此。
诗鬼果然写鬼魅。
郑玄注说,\"魅为百物之神\"。
意思是,动植物修炼成的精怪就称\"魅\"。
这种东西是志怪小说和故事里的常客,《西游记》和《聊斋志异》中就有很多例子。
我们说\"魅力\",指独特的吸引力,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魔力。
可推\"魅\"这个怪物也是一种轻易就能魅惑他人的怪物。
狐,五十岁化妇人;百岁化美女……知千里外事,善蛊魅;千岁与天通,为天狐。
——郑玄·玄中记·说狐最有代表性的\"魅\"就是狐狸精,可化妇人,可化美女,可化天狐,所谓越老越妖。
\"狐魅\"一词经常出现在《聊斋志异》。
另外一个名\"魅\"必须是蛇精。
你看白素贞多漂亮!换做是小编,也不会放过她。
(3)\"魍魉\"为何物?❶ 山精水怪\"魑魅\"可以双宿,也可单飞,但\"魍魉\"在古籍中几乎都是成对出现。
《说文解字》的释义,\"罔两为山川之中的精怪\"。
这也呼应了《左传》的说法,\"民入川泽山林……魑魅罔两,莫能逢之。
\"按最初这个说法,蛟常兴水作浪,危害人间,应该在\"罔两\"之列吗?
民间传蚩尤大战黄帝时,蚩尤派出\"魑魅魍魉\"前来助阵。
这里指的就是山野之间各种精怪和恶兽。
概念里,\"魑魅魍魉\"只是小角色,所以最终成了溃不成军的乌合之众。
这时\"魍魉\"应该更靠近兽性和精怪,它与传说中的鬼没有一丝关系。
❷特指\"水鬼\"昔颛顼有三子,死而为疫鬼。
一居江水,为疟鬼;一居若水,为魍魉鬼;一居人宫室,善惊人小儿,为小鬼。
搜神记》卷一六东晋《搜神记》故事说,帝颛顼有三子,死后均化鬼。
一子居江水,化为\"瘟鬼\",害人生疾;一子居若水,化为\"魍魉\",害人水中;一子居人家,化为\"小鬼\",惊扰孩童。
颛顼的后人也太惨了!汉代蔡邕在《独断》里也提到此典故。
魍魉原指山精和水怪一类,后更偏向于水中鬼怪,常在水中兴风作浪,祸害他人。
❸向\"孤魂野鬼\"延伸随着志怪文学在魏晋南北朝兴起,\"魍魉\"的形象有了新的演绎。
魍魉更多时候指\"孤魂野鬼\",成了令人生畏的邪祟和鬼魂。
这个形象在《西域记》、《史记正义》、《晋书》、《三国志》、《南史》等很多典籍中。
直到今天,魍魉的这个可怕形象依然流行,干宝的《搜神记》\"功不可没\"。
大家发现,\"魍魉\"一词由最初的山精水怪,逐渐向外辐射,有特指\"水鬼\",也越来越靠近广义上的\"妖精鬼怪\"。
3.\"魑魅魍魉\"演绎的真相是什么?
魑魅魍魉,段位不高,但魅力四射,几千年来在文学和民间双线交互演绎。
形象的演绎和流行,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原因。
❶先民敬畏先民的感性认知,天地自然之间,山有山精,水有水神,凡物皆有灵。
顺应民意并带给人间美好的精灵,人们敬之,就称\"神灵\";反之人们畏之,则为\"精怪\"。
所以,最初的\"魑魅魍魉\",无论存在多少分歧,都离不开\"精怪\"和\"猛兽\"范畴,它与今天的\"小鬼\"形象毫不不沾边。
❷\"恶鬼\"出现\"鬼\"一词最初仅指\"先人逝去后的状态\"。
中性称呼为\"鬼魂\",敬称为\"鬼神\"。
随着志怪文学的诞生和流行,\"鬼\"一词在东晋干宝的《搜神记》里发生转变,开始出现\"害人鬼\"的形象,即今天民间说的\"鬼\"。
志怪文学萌芽于汉代,兴起于魏晋南北朝,高潮在唐宋,集大成在明清。
人类敬畏心理和猎奇精神是强大的。
在魏晋南北朝,\"魍魉\"首先和民间概念里的\"鬼\"扯上关系,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魑魅魍魉\"成了很坏却又上不了台面的\"害人精\"的代言。
究其本源,\"魑魅魍魉\"各有所指,但只属精怪和恶兽一类;志怪文学出现后,\"魑魅魍魉\"均和可怕的鬼妖扯上关系,并由此演绎出更多细化形象,比如缠身、染疾等。
总体来说,\"魑魅魍魉\"泛指一切作祟、作乱害人的东西,它们的作为与人们追求的美好和吉祥背道而驰。
今天经常代指各种坏人,通常带有一种不屑的嘲讽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