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形文字发现后,300年没人能懂,后来为何突然被破译了?

2023-01-18
7 阅读

没有突然,人们花了200多年时间才解密。

1625年,一个名叫彼德罗的意大利探险家来到两河流域,开始了一次艰苦的旅程。

他最早注意到在莽莽荒漠中,伫立着许多孤零零的凸起土丘,看上去显得神秘莫测。

不久,他在当地的土丘废墟中得到了一些残破的砖块与石片,用力擦去砖上的泥土,他惊讶地发现,砖块上赫然现出了密密麻麻的怪异图案……彼德罗怀着兴奋的心惰,把刻有铭文的砖块带回了欧洲,经过初步的研究,人们确定它并非装饰品,确实是一种古代的文字,当然,世上根本无人能识。

尽管彼德罗在两河流域的探险游记畅销一时,但他终其一生也没能读出一个楔形符号,美索不达米亚则注定还要沉寂200余年,静候人类考古大发现时期的到来。

“凝视着那心爱古墓的目光,仿佛穿透地层直射中心;然后,如同大梦方醒,我的古墓发掘人啊,我们开挖的日子到啦!”──有谁会把阴森森的古墓形容成“心爱的”呢?

这首诗实在是作得怪异至极。

不过,写作于19世纪中期的这些豪言壮语,充分表明了当时欧洲人对于考古发现的狂热。

要知道,在此之前的漫长历史中,人们根本没有“考古学”这个概念,只有伴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博物学的发展,人们才如同诗中说的那样“大梦初醒”意识到历史之漫长远非人们当时所已知的那样。

在那首诗的结尾处反问道:“这个世界上除了发掘古墓,还有什么值得一试的事情?

”古物学者开始把目光投向旧日的伊甸园──美索不达米亚。

开挖的日子到了,丹麦、法国、英国、德国等国的考古队源源不断地来到这里,开展了一场几乎是争分夺秒的挖掘活动。

当1842年,一名法国领事挖掘了一个庞大的地下宫殿时,整个欧洲再次陷入轰动,最新的巴比伦考古消息成为报纸上最为抢手的新闻。

与此同时,被不断带回欧洲的泥板楔形文字,在欧洲的各大图书馆中,开辟出了一个研究楔形文字的第二战场,越来越多的学者试图破译这些文字:面对一轮又一轮新的精美浮雕和泥板文字的出土,人们又一次大梦初醒地发觉:人类所知的整个发展史将被整个倾覆。

巴比伦,这个虚无缥缈的伊甸园将重现世间。

而关于巴比伦衰荣兴替的历史以及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制度和传奇故事,都曾以楔形文字的方式,在泥板上记录了下来。

只要能读懂这些文字,就相当于握住了一把开启宝藏的秘钥。

开启宝藏的秘钥有谁会想到,在破译楔形文字的过程中,起到最关键作用的恰恰不是古文字学家的研究,而是一次酒醉后的突发奇想和一次断续进行了3年的悬吊运动?

罗林森像,他成功释读了古波斯楔形文字和埃兰文,还破译出约150个楔形文字符号的读音,500个单词和数十个专有名词,被尊称为“亚述学之父”。

公元前16世纪玻璃的发明是美索不达米亚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这只碗状酒杯用斑驳的彩纹记录着3500年来深埋的沧桑。

1802年,一位名叫格罗特芬德,年仅 27岁的德国中学希腊语教师在同几个朋友聚会时喝醉了酒,当他们讨论起报纸上最新的、关于楔形文字的报道时,格罗特芬德吹牛说,他预感自己能破译困扰人们200余年的楔形文字。

对此毫不相信的朋友们纷纷决定与他打一个赌。

酒醒后格罗特芬德真的开始费尽心思研究楔形文字,而他手中唯一的资料只有几份波斯波利斯的铭文摹本。

他先是作出大胆的猜想,假设铭文的内容是某王的名字和王衔,以波斯王薛西斯的“薛西斯、王中王、国王大流士之子、某某之子”的王衔句式,运用逻辑去套解楔文中的各个楔形符号的音值,结果获得了成功:10个波斯的楔形文字被解读出来了!尽管在整个楔文体系中,格罗特芬德的解读只是沧海一粟,但它为后来的楔形文字解读提供了第一把钥匙。

1835年,英国一名25岁的陆军中尉罗林森,来到波斯一个名为“众神的居住地”的破落小镇,他对这里郊外巨大的奇怪岩刻发生了兴趣。

岩刻所在处比小镇高520米,而且从岩刻脚下到铭文顶处是104米高的、人工铲平的陡立光滑的表面,读者无法靠近铭文临摹。

在这幅浮雕上,伟大的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脚踩反叛者,在两位全副武装的波斯贵族陪伴下倚弓而立,傲视面前九个从头到脚被拴着绳索的“反王”(即各地起来反抗他统治的国王)。

浮雕人物边上和底下的文字则分别用3种楔形文字刻写着国王的丰功伟绩。

好在这位罗林森中尉不但学习过波斯语、印地语、阿拉伯语等多种语言,还是一名运动健将,打猎、骑马和田径运动样样精通。

他决定进行一次冒生命危险的大赌注:先是设法爬到了岩刻的最底部临摹铭文,然后又在边缘架起了梯子。

最后,他干脆从崖顶放下一条绳子,捆好自己,悬空摹绘岩壁上的符号。

有时,他也雇佣一个本地的男孩帮忙。

男孩小心地爬过光滑岩刻平面达到铭文区的上面,然后把随身带的木楔锤入岩缝,绑上吊绳悬在空中,按下面的罗林森喊出的指示,用墨汁和纸逐字逐行地把符号拓印出来。

罗林森凭借着精通多门语言和多种文字的坚实基础及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长达16年后,他不仅完成了这篇3种语言书写的铭文的全译文,还成功破译出约150个楔形文字符号的读音,500个单词和数十个专有名词,最终与其他学者共同将两河流域最古老的苏美尔人创立的楔形文字释读成功。

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为了证明楔形文字的释读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还曾经进行了一次背对背的小小考试:他们把一篇无人研究过的楔形铭文分寄给罗林森和其他3位学者,请求他们独立翻译它。

当4位学者的译文被开封检验时,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

此时,人们真正相信,在湮没2000年之后,楔形文字之谜终于彻底揭开。

2001年在伊拉克举行“文字发明5000年”的庆祝活动,正是为了纪念楔形文字的诞生。

令人感叹的是,这种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字,由苏美尔人发明,巴比伦时期兴盛一时,其间传播繁衍达3000年之久,后来却竟至失传。

5000年后的今天,闪米特人的后裔仍为祖先发明的楔形文字深感自豪。

而当我在采写过程中,从北京大学的资料库中惊喜地发现许多楔形文字的仿制品时,把沉甸甸的泥板捧在手中,又不禁追问:当我们这些华夏民族的后裔,今天用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报道新闻时,为什么同样辉耀千古的楔形文字却同它的记载者们一起,成为令后世费尽猜疑的谜团?

为什么当我们用纸笔甚至是电脑来记录汉字时,楔形文字却只能永久地封存于泥板之中?

如果不是有赖于19世纪考古大发现的风潮,也许永远不会再有人知道,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这样一种奇异的文字,记载过那个时代辉煌的经济、法律、文化和英雄史诗。

迄今为止,这种古代文明的奇异密码,其消失和其诞生一样,仍然存在着无数的谜题。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