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邢岫烟为什么说妙玉“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

2023-01-18
21 阅读

妙玉是邢岫烟的识字师父,有半师之谊,又是贫贱之交,如此说妙玉,邢岫烟真的是少教养。

“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就是一句骂人的话,邢岫烟背地里这样说妙玉,难道不是少教养吗?

但是,这句话所隐藏的寓意,又是《红楼梦》背景的一大铁证,是现实中的“荣国府”的一大铁证。

《红楼梦》写的就是朱明家史,重点落笔在明末清初时期,书中的荣国府主写的是广西桂林靖江王城。

这其中,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邢岫烟”释义,《红楼梦》的金陵究竟在哪里邢岫烟是贾赦续弦夫人邢夫人的侄女,第四十九回书才出场。

邢夫人的兄嫂不知所居何地,与王熙凤的哥哥王仁一道雇船来投都中。

路上,还遇到了李纨的寡嫂带着李纹、李绮进京,三家人十分巧合地来到了荣国府。

以护官符来解读,王熙凤家应当是“金陵王”,王仁是从金陵出发,来到荣国府的。

邢岫烟与王仁拼船,邢夫人家也应当是金陵人。

这三家人与几乎同时到达的薛蝌、薛宝琴,都是来自“金陵”。

宝琴曾说,她从真真国带回的女儿诗“在南京收着呢,此时那里去取来?

”因而,荣国府不在金陵。

荣国府不在金陵,是不是在北京呢?

书中不是说荣国府是“都中”、“都京”,大家来荣国府投亲,不都说是“进京”吗?

既然荣国府在北京,为何警幻仙姑告诉贾宝玉,金陵十二钗等是“归省”女子,红楼裙钗为何是“金陵”十二钗呢?

其实,《红楼梦》以宁国府、荣国府,以及“金陵”、“都中”、“都京”等,暗写了大明三个都城:南京应天府、中都凤阳府,北京顺天府。

比如“都中”,是以灯谜“秋千格”实写的“中都”,中都就是凤阳。

也就是说,《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朱明家史,明朝亡国史。

所以,乾隆说:“此明朱家事也”。

陵,就是陵墓的陵,金陵是朱家皇陵的意思。

所以,金陵十二钗即北京十二陵。

但凡在九天薄命司挂了号的,都将“进京”,聚义与“都中”。

即便在遥远的“两地”,最终也要“香魂返故乡”。

时而南京,时而凤阳、时而又北京十二陵,难道《红楼梦》的主场景是漂移的,没有固定场所?

其实不然,《红楼梦》多幻笔,一个“金陵”就能幻化出这么多的景象。

所以,书中真正的“金陵”,实地在广西桂林靖江王城。

这一点,书中有太多的证据予以佐证,其中,“邢岫烟”便是一条《红楼梦》时代背景以及地点背景的铁证。

邢,这个字会意于井田分封,寓意邢夫人家原本就是一方诸侯。

邢家到底是哪家诸侯呢?

这个隐秘又藏在贾赦的身上,贾赦,字恩侯,这家藩王曾经“坏了事”,但却因与太祖的“香缘”而享受了皇子亲王的待遇。

岫,是山洞的意思,即内壁光滑的山洞。

烟,要以“煙”解,拆开来讲,即“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

“邢岫烟”这三个字中,隐藏着广西桂林靖江王。

这家藩王当真出了几个不忠不孝的忤逆之人,肯定是没有家教之辈,作者都对他们不屑。

林黛玉、薛宝钗、邢岫烟所隐藏的广西桂林靖江王说荣国府即靖江王城,书中有举不胜举的铁证,此处,以邢岫烟为主,从另一个角度来佐证《红楼梦》的故事背景。

邢岫烟的“岫”,是内壁光滑的山洞,这个山洞,就是薛宝钗的住处“雪洞”。

岫,“山有穴为岫,谓岩穴”,这样,“星宿煙”就得写成这样——邢岫龑,龑,是五代刘岩为自己发明的字,龑,即“岩”的读音,寓意飞龙在天。

广西桂林靖江王谁又“飞龙在天”了呢?

此人就隐藏了林黛玉的故事之中。

“林代玉抛父进都京”,来到了荣国府,在荣禧堂中见到了第十二代靖江王“荣穆王”朱履祜。

也就是说,“金陵十二钗”也暗喻了这座小金陵城中十二代靖江王。

为什么说桂林靖江王城是小金陵城呢?

朱元璋建立明朝,追谥几个哥哥,大哥朱兴隆原本封为南昌王。

因其孙朱守谦封到了广西桂林,就改为靖江王,朱兴隆是靖江王一世祖。

“兴隆街的大爷”贾雨村“夤缘复旧职”,隐藏的就是这段历史。

朱兴隆是靖江王一世祖,朱文正是二世祖,朱守谦则是三世祖,真正之藩的是朱守谦,这就是“三生石”。

原本,朱兴隆家是不能享受藩王待遇的,朱文正、朱守谦又反忤逆罪被幽禁致死。

这家藩王之所以能坚持到南明时期,完全是“贾赦”,“字恩侯”。

朱洪武封大哥朱兴隆的孙子为藩王,按照南京皇城的式样,以“螭”的规格,在“西方灵河岸上”修筑了一座小石头城。

靖江王城背靠石头峰独秀峰(青埂峰的原型),有漓江流过,漓江发源于灵渠,即“灵河”。

所以,《红楼梦》真正的金陵就是桂林靖江王城。

靖江王城的原址,是北宋铁牛寺,故而,妙玉寄居在荣国府的家庙,反过来铁证荣国府就是靖江王城。

荣穆王之子朱亨嘉于崇祯死后的第二年(1645年)在靖江王城称帝,以洪武为年号,称帝当年,即洪武278年。

这不就是“飞龙在天”吗?

刘岩是南汉皇帝,薛宝琴朗诵的真真国女儿诗中,就有一句“汉南春历历”,照应“邢岫烟”,此人身份不凡。

朱亨嘉称帝的依据说来有点幼稚,他认为他们祖先才是“仁祖”的嫡长子,朱元璋不过是四叔(四书),皇统应当由他们这家来继承。

所以,作者之一在书中很看不起庶出的“小燕四儿”、“贾敬”。

倒是另一高僧看得更开,在书中屡屡相劝——这两个人就是一僧一道:八大山人、石涛。

或者说,一僧一道其中之一就是这一对大明末世王子。

朱亨嘉称帝,篡夺皇统,立即被隆武帝剿灭。

桂林靖江王城被攻破那天,一个太监把三岁的王子朱若极,也就是石涛抱进城中的雪洞躲藏。

然后,这对主仆又来到全州湘山寺出家。

这段历史中,邢岫烟说妙玉的话“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全部有了。

这样说靖江王,恐怕只是作者自己的语气,但《红楼梦》的作者,或者讲述者根本就不是一个人,至少有两个以上。

上面所讲到的石涛、八大山人,就曾经在书中讨论:“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首罪宁”。

对妙玉涉嫌破口大骂者,实在是有话要说。

妙玉铁证《红楼梦》时代背景妙玉小时多病,被度化入了蟠香寺。

这一笔,扎扎实实地出自《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其他两笔写香菱、黛玉三岁遇癞头和尚度化,反倒是写了个约略,是以这两个人物隐藏朱若极(石涛)等朱明末世王子的结局命运。

妙玉不知是几岁时遇到神僧的,咱们不能以黛玉、英莲的事反推,这一笔之所以写得不同,是因为《明实录》中的这段记载:(太祖)常遘疾,抱之佛寺,寺无僧,复抱归,见室东檐下一僧面壁坐,顾仁祖曰:来。

乃以手抚摩上顶。

旦日,疾遂愈。

后复疾,仁祖念前梦之异,欲俾从释氏,不果,既而徙居钟离之西乡,后迁太平乡之孤庄村。

……念仁祖太后常许从释氏,乃谋于仲兄,以九月入皇觉寺。

仅五十日,寺僧以食不给,散遣其徒游四方。

这段记载,几乎全部写进《红楼梦》中。

朱重八云游期间,在六安遇到一个深通先天神数的老儒,老儒给他指点迷津,太祖由此发迹。

故此,妙玉知道贾母不吃六安茶,她的师父也是深通先天神数的神尼,这个“庙宇”是完全知道他们家历史的。

这样解读,尚不足以拿书中的情节紧扣历史,解读有历史隐藏其中的名著必须丝丝入扣,不得勉强。

妙玉第一次出场,是林之孝说的:“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

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

……”观音遗迹、贝叶遗文,这两个意象,铁定印证《红楼梦》的时代背景。

也是邢岫烟说妙玉“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真正原因所在。

贝叶经,是朱元璋的叔叔朱五六从西域取来。

朱元璋的叔叔法号法仁,朱元璋知道自己有这样一个高僧叔叔,便上尊号“悟空”。

《红楼梦》中三次写了“孙行者”,却从没有提“孙悟空”,看来,朱家一直对这个叔叔敬奉有加,到了南明时期都在避讳。

尤其是作者疑似两大王子僧人,就更加不能直言“悟空”了。

悟空禅师长得慈眉善目,犹如菩萨,当地人便叫他蛮娘娘。

悟空禅师真的是得道高僧,坐化后肉身不腐——这就是“观音遗迹”、“贝叶遗文”。

邢岫烟以“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破口大骂妙玉,其实是不需要为这个小孩子辩解的,邢岫烟就是一个没有家教的孩子。

这其中的寓意就是说的南明时期,诸如朱亨嘉之类的藩王篡夺皇统。

贾家的先祖是贾复,“贾复”其实是假借抗清复明,以自立为帝,过一把皇帝瘾。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