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亚洲第一,为什么甲午战争的时候会失败?
北洋水师的确曾经是亚洲第一,请注意,是曾经!或者更严谨一点地说,是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立的那一年。
因为此时的北洋舰队的主力战舰几乎全部到位,而作为假想敌的日本联合舰队,他们的扩军崛起还尚未开始。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从1888年北洋水师建立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这中间六年的时间里,日本联合舰队究竟添加了哪些军舰?
1、三景舰系列,即松岛号(1892年)、严岛号(1891年)和桥立号(1894年)。
三艘军舰的吨位全部是4300吨,值得注意的是,第三艘军舰桥立号,在1894年6月才正式完工并加入日本联合舰队,也就是说,在丰岛海战前的头一个月,日本联合舰队还在疯狂的扩军。
2、吉野号(1893年)、千代田号(1891年)、秋津洲号(1894年),三艘军舰的吨位分别是4300吨、2400吨和3100吨,其中秋津洲号是在1894年的3月完工。
跟桥立号巡洋舰一样,它也是日本舰队战前扩军的产物之一。
以上还只是2000吨级别以上的钢铁军舰,2000吨以下的军舰,日军在此期间增加的数量也为数不少。
光是通过这种数据,你就不难发现一个问题,北洋水师成立之后,日本联合舰队也随即开始了军备竞赛,短短六年的时间,光是主力级战舰他们就添加了七艘,并且添加了大量的,当时最先进、火力也是最强的120毫米和152毫米速射炮,七艘军舰的总吨位接近23000吨。
而北洋水师鼎盛时的总吨位是多少?
其实也才4万多吨而已,日本联合舰队在北洋水师的基础上扩军了至少60%。
当然,北洋水师也不是停步不前,成军之后他们也添加了四艘主力战舰——平远号、广甲、广乙和广丙号,但这四艘军舰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1、作为清朝第一艘国产的钢铁军舰,平远号也算是载入了史册,2600吨的吨位也算得上是主力级别。
但致命的是,这艘军舰仅仅是参照欧洲老掉牙的蚊炮船的原型而设计。
清朝造船技术的落后以及蚊炮船过于追求宽度,这些都直接导致平远号的航速只能维持在10.5节,根本无法跟上北洋舰队主力军舰的节奏。
黄海海战中,这艘军舰直接被边缘化。
尤其是这艘军舰装备了一门所有清朝军舰都不会装备的260毫米的主炮,由于没有自主制造能力,平远号的主炮只装备了30发炸不响的实心弹,根本没有摧毁敌舰的能力。
海战中,曾有一发炮弹命中了日军的旗舰松岛号,但由于无法爆炸,炮弹除了能在日本军舰上留几个窟窿,别的什么作用也没有。
2、至于三艘广字号军舰,这就更可以忽略不计了,1000到1300吨的吨位,广甲号更是一艘木壳军舰,根本就扛不住炮轰。
广乙和广丙虽然是钢制军舰,但由于吨位太小,两艘军舰连日军120毫米的速射炮都扛不住。
六年的时间,日本舰队在疯狂备战,北洋水师却在停滞不前,那到了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到底谁才是亚洲第一?
事实上,在1888年北洋水师成立时,看似弱小的日本联合舰队已经不容小视,在定远号和镇远号没有到来之前,日本的浪速号和高千穗号也是亚洲第一巨舰,吨位都在3700吨。
而在更早之前的19世纪70年代,在清朝还没有大型军舰的时候,日本就已经订购了三艘铁甲战舰——扶桑号、比睿号和金刚号。
这五艘军舰的总吨位也高达15000吨,与定远号和镇远号持平。
直到北洋水师成军前,随着从英国和德国订造的其他五艘2000多吨级的远字号巡洋舰的回归,北洋水师才第一次超越日本舰队。
但这种领先维持了不到三年的时光,从1891年开始起,随着日本联合舰队七大主力战舰的相继就位,北洋水师已经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