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在近代为何能走出如此多的军事将领?
陕西古称“三秦之地”,地势险要,举足轻重,是众多王朝,诸如周、秦、汉、唐的“龙兴之地”,这些王朝也定都于此,造就了诸如咸阳、西安等千年古都。
因陕西的重要性,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仗打多了,产出的将军也就多,在历史长河中陕西孕育出了很多名将。
此外,陕西在中国版图上地处西北,也就是八卦中的乾位,这个位置是“帝王”之位,是出“帝王”的,至少,在这个位置待久了,胆子会变大,有当“王”的想法。
题主讲的是中国近代,实际上,在近代,陕西出的名将并不多,除了在国民党阵营里出了几位将领外,陕西出的将领并不多。
一、陕西走出的我军将领我们认为“将领”是指“少将”以上,由于各时期军衔衔级有些差别,此外,还有国军序列将军,不好比较。
我国1955年有一次开国将领授衔,普遍认为这次开国将领授衔是最权威最公平最有说服力的。
在中国十大元帅中,有四位都是四川人,四川是开国元帅最多的省份。
十大将中,有六位是湖南人,湖南是开国大将最多的省份。
要说到将军数量,中国的老大就不是四川和湖南了。
就开国将军而言包括大将、上将、中将和少将。
在新中国1600多名开国将军中,江西省走出了327名,排名第一,江西共有3位开国上将,比较著名的是萧华,38位开国中将,比较著名的是梁兴初,286位少将,比较著名的是谢振华。
将军数量排第二的是湖北,共有232位开国将军。
然后才是湖南,共有202位开国将军。
四川元帅虽多,可是将军却不多,只有98名,这还包括大重庆在内。
陕西省走出的开国将领共63位,数量排在第十位,其中,李达、张宗逊、阎红彦等为上将,阎揆要等为中将。
李达,原名李德三,陕西省眉县人。
参与创建湘鄂川黔苏区和红军长征。
抗美援朝期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
曾任国防部副部长、副总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李达将军等人张宗逊,陕西省渭南人。
参加了北伐战争、秋收起义、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冀中抗日、百团大战、解放西安、解放兰州、解放青海等战斗。
历任红军军长、红军大学校长、中央军委第一局局长兼富甘警备司令、八路军旅长、第一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等职。
曾任军委副总参谋长兼军委军校部部长、总后勤部部长等职。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阎红彦,原名阎候雁,曾用名周济、陈一川。
陕西省安定(今子长)县瓦窑堡人。
建国后,历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省委副书记、书记、副省长兼中共重庆市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云南省委第一书记、昆明军区第一政治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此外,陕西籍的开国中将有5名,他们是:阎揆要、崔田民、张达志、赵启民、孔从洲。
二、国军中陕西籍将领在国民党军队阵营中,陕西籍将领有关麟征、杜聿明、张耀明、董钊、邓毓玫、马师恭、马励武、张灵甫等。
在国军阵营中,陕西籍将军确实比较显眼,但数量也不是最多的,国军将领最多的省份是浙江43人(包括上海),其次是广东38人,江苏30人,湖南、山东各29人。
国军1935年把上将分为三等,即特级上将、一级和二级上将,特级上将又称五星上将,只授予蒋介石一人(不能不说老蒋不是将军啊)。
国军一级上将即“四星上将”,在大陆时期,一共授予陆军一级上将10名、海军一级上将1名,除了蒋中正嫡系的何应钦、陈诚为陆军一级上将,其余皆是独霸一方的地方势力。
陆军一级上将包括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陈绍宽(后来又授予陈绍宽为海军一级上将),授予刘湘(死后追授)、曹锟(死后追授)、程潜、 吴佩孚(死后追授)、宋哲元(死后追授)、陈调元(死后追授)、白崇禧等等。
1936年起,由于上将员额有限,国军晋升二级上将规定的陆军中将,可以加上将衔,其服制同二级上将、领中将最高额薪俸,且二级上将职位出缺时可以优先晋任。
陕西籍关麟征是黄埔一期学员,是一位很能打仗的军官,曾参加古北口、台儿庄对日军的作战,也参加过围剿红军和陕甘宁边区的作战,军衔只是国民党陆军中将。
陕西籍杜聿明是黄埔一期学员,曾率部参加桂南会战,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重创日军第五师团,曾任国军徐州“剿总”副司令,也是解放战争中“辽沈战役”、“淮海战役”,解放军的主要对手之一,1949年被解放军俘虏,1959年杜聿明作为第一批特赦战犯被“特赦”。
杜聿明是一位很能打的将军,也深得蒋介石信任,被授予国军陆军中将。
陕西籍还有一个名气非常大的将军叫张灵甫,原名张钟麟,后因杀妻案改名张灵甫。
张灵甫是黄埔四期毕业生,也就是和林彪那一期的,因深得蒋介石信任,升任也很快。
1935年,张灵甫枪杀了妻子。
事发后,张灵甫被押解到南京受审,在妇女界压力下,当时被判处死刑,不过他并未被处死,在南京“模范监狱”服刑,依然逍遥自在。
抗战全面爆发后,蒋介石为了让张灵甫将功赎罪,派他去了前线。
张灵甫在战场上指挥作战,曾任国军整编第74师师长(74军军长),中将军衔。
1947年,在孟良崮战役中,74师被解放军全部歼灭,张灵甫也被击毙。
胡琏是国军中军衔最高的陕西籍将领,曾经是陈诚的“土木系”核心将领,曾升任18军军长(国军五大主力之一),逃到台湾后晋升为一级陆军上将。
陕西出现众多国军名将,多数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且都和一位老先生有关,他就是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教育家于右任。
黄埔军校创办后,于右任先后推荐了几十名陕西青年到这里就读,其中多数卓有成就,如国军中将关麟征、杜聿明、张耀明、董钊、邓毓玫、马师恭、马励武、张灵甫。
等等。
由于国民党派系林立,蒋介石在军事上比较倚重的是自己的嫡系将领,特别是在早期他十分倚重黄埔系将领来对付杂牌军将领,黄埔军校中,陕西将士较多,自然也得到重用。
国民党五大王牌主力中,曾有三支王牌军的军长是陕西籍。
黄埔军校在大陆期间共有三任校长,除了首任校长是蒋氏外,第二任关麟征和第三任张耀明都是陕西人,这两人都是中将军衔,他们任军校校长职务虽然较晚,但也为培养军队人才作出了贡献。
但是,总体而言,国军的将领比起解放军将领差得很远,除了国民党反动派政治黑暗的原因外,其将领军事才能等各方面素质还是差远了。
蒋介石在几次围剿红军时,就多次点评过“朱德”“陈毅”“林彪”。
平型关大捷后,当蒋介石知道这次战争是由林彪领导的后,他表示:“这个将领是我们黄埔军校的学生,我多么希望他是在座的人,但可惜不是,他是共产党的……现在很多人都说,黄埔军校厉害的毕业生都去投靠共产党了,留下来的都是没有用的,一开始我还不服气,但是我现在却觉得他们说的有道理!”在解放战争“辽沈战役”时,国军一些将军不敢跟共军(林彪)对阵,蒋介石还是以林彪激将他们说:“你们不会是因为害怕林彪才不敢去的吧!”,当东北局势越来越不利于国民党时,蒋介石痛心疾首地对手下将领说:“我真不知道怎么回事,林彪可是四期的学生,你们一期的学生怎么还不如一个四期的学生!”无论是对红军作战、对日作战,还是解放战争中,国军吃败仗较多,国军中陕西名将杜聿明也不过是败军之将,张灵甫更是死无葬身之地。
现在很多人拿他们说事,其实,他们都没有什么好吹嘘的。
三、历史上陕西的名将前文说过,陕西历史上出现过众多强盛王朝,诸如周、秦、汉、唐等,曾经是华夏的政治中心。
每个强盛的王朝出现,首先是军事崛起,有大批的军事人才出现,或吸纳了众多杰出的军事人才。
陕西历史上曾出现过“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
汉代有被称作“伏波将军”的马援,后人有三国蜀汉大名鼎鼎的“五虎上将”之一马超。
唐朝有“战神”李靖,也被列为唐代六位“门神”之一。
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
郭子仪戎马一生,功勋卓著,指挥平定安史之乱,大败吐蕃,平定河东。
不但武功厥伟,而且还善于从政治角度观察、思考、处理问题,在复杂的战场上立不世之功,并在险恶的官场上得以全功保身。
生前封王拜相,死后配享历代帝王庙。
唐代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太尉中书令尚父汾阳郡王郭子仪”赫然位列其中。
北宋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有郭子仪一席之位。
之后,明、清朝制配享历代帝王庙者,其中也有郭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