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哪些将领,战场上打仗比较刻板,严重执行上级命令导致了失败的?

2023-01-19
4 阅读

想都不用想,日本人!我看了下面所有回答,提到了很多国军将领,有一个说一个,都比日军将领要强;如果抗日战争中,国军,或者八路军,有日军一样的装备,早就把日军打得满地找牙了;正是因为装备水平差别太大,导致中国军队在抗战的时候必须要达成局部兵力三比一以上的优势;这个难度导致八路军只能转入游击战为主的模式。

其实抗战十四年,总结日军战术就这么一条:分进合击,钳形攻势;是的,八年来只有这么一招。

尤其是战役级别的会战。

为什么要分进呢?

是因为战场比较大,如果日军合进,那么后勤补给很难,日军后勤补差,所以需要分兵进击,抢夺占领区的资源,包括粮食物资等。

自古以来分进合击就是常见的兵家进攻套路,但是到了日本这里就变成了极端刻板;那么怎么破这个分进合击呢?

古人已经做了极好的示范——诸葛亮诸葛亮能位列武庙十哲之一,其最有名的战略就是破分进合击的策略;要知道,大唐军事名将辈出,将诸葛亮列为武庙十哲,可见其重要性;诸葛亮第一次和司马懿交手的这一战,就是史诗级经典战役,破司马懿的钳形攻势。

简单形容,钳形攻势,就是像钳子的两个齿,两个齿,两条路线,最后要集中攻击一个地方;诸葛亮的战术是这样理解的:第一,少部分兵力,以少阻扰多,前出干扰其中一齿,破坏其收集资源的行动,例如诸葛亮去抢陇上的麦子。

第二,主要兵力,选择最合适的战场,主动去围攻另外一齿,占据地利优势,以多打少;这样进攻方的被骚扰的那一齿的兵力,就面临重大的抉择:第一选择,继续前往预定的目的地,但是自己这一齿也攻不下目标,另外另外一齿要不要去救援?

第二选择,去求援被围困的那一齿,但是这样就容易被敌人围点打援,以逸待劳,中埋伏,另外自己背后还收到袭扰,搞不好腹背受敌,后勤中断;这两个选择,都有问题,几乎是两难!日军基本上就懵了,这根预想的计划不一样,钳形攻势,没有夹在预想的地方,计划全部打乱····大家有没有感觉有点问题:为什么这个钳形攻势到了日本人这里,变得如此被动?

这个钳形攻势,无论是国军,还是八路军,都没有这么被动过。

因为哪怕是国军都没有这么死板:第一,摆出钳形攻势的架势来,可能只是形势上有点像,也可能是一部分只是佯攻,另外一部分是主力,只是装作成钳形攻势来;第二,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也常用钳形攻势,但是解放军战略思想更高端: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注意啊,后面这一句,特别重要!什么叫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简单理解是就是杀伤敌军,以人为目标。

炮火一响,作战计划一半作废!这是林彪的总结;重点在于钳形攻势,要看敌人的人在哪里,夹到哪里,以消灭敌人为目标; 哪怕是攻打锦州,也不是直接奔着锦州城去的,而是扫清消灭外围敌人,最后再去摘那个桃子;解放军没有这么死板。

日军作战就是严重死板,出现了和预想中不一致情况后,就开始懵逼,失去战场规划:举例:中途岛作战;日军设想是这样的:进攻中途岛,美军航母编队会从夏威夷前来救援,然后趁机消灭美国舰队,攻取中途岛;其次,日军的行动还是属于偷袭中途岛;这里面有这么几个问题:第一,珍珠港被偷袭了,这种偷袭式攻击还能不能第二次使用?

战役的突然性能不能达成?

这导致,日军舰队在中途岛之前碰上了美军潜艇了,日军还以为自己能偷袭?

所以遇上了美国潜艇以后,整个作战计划必须要大改!第二,进攻中途岛,美国舰队会来增援?

不来增援怎么办?

美国舰队会从夏威夷来增援?

从其他方向上来增援怎么办?

第三,占领中途岛,消灭美军舰队,这是两个任务,还是我上面说的,有生力量与地盘之间的辩证关系。

美国舰队还在,日军就是攻下孤悬海外的中途岛,又有屁用?

所以,整个中途岛之战,就是日军严重执行了上级命令导致的····其实,我认为王阳明对兵法总结的最到位:天下兵法,为八个字而已: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在执行侧面同样也可以用八个字总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