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乌拉那拉皇后历史上真的失宠了吗?为什么?
1981年,埋葬乾隆皇帝妃嫔的陵墓突然塌陷,考古专家趁机进入地宫进行考察修护,没想到竟意外发现了乾隆皇室的一桩丑闻。
此墓应是纯惠皇贵妃地宫,但是在她的棺椁旁边,还有一个没有牌位贡品的棺椁,经过专家组的研究发现,此棺椁竟是乾隆第二位皇后乌拉那拉氏的。
这也揭开了为何迟迟找不到乌拉那拉氏墓的原因。
但是究竟乾隆和这位皇后之间发生了什么,以至于让位居六宫皇后之位的乌拉那拉氏竟如此凄惨地葬在妃嫔的墓中。
想要揪其缘由,就让我们来看看乾隆与乌拉那拉氏的爱恨情仇吧! 乌拉那拉氏,生于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初十。
她是满洲佐领那尔布的女儿,比乾隆小七岁。
在雍正年间,通过选秀被雍正看中,并把她赐给当时还是宝亲王的乾隆做侧福晋。
当时的乌拉那拉氏只有16岁,她为人聪慧,纯朴贤淑。
当时在藩邸一共有四位福晋。
富察氏是乾隆的发妻,也最受敬重,当时乾隆最宠爱的是后来的贵妃高佳氏,而最被皇帝忽略、冷落的就是乌拉那拉氏。
好在她与太后特别投缘,经常陪伴在太后身边,也能聊以慰藉。
1748年富察氏皇后去世,第二年奉太后懿旨,乾隆封乌拉那拉氏为皇贵妃,行摄六宫事务。
乌拉那拉氏虽然贤惠能干,把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但是还是不受乾隆待见。
1749年,母命难违,乾隆很不情愿的封乌拉那拉氏为皇后,因为乾隆心里觉得皇后之位只有富察氏可坐。
以至于在册封以后乾隆一直冷落乌拉那拉氏。
不知是因为被乌拉那拉氏的贤能感动,还是迫于母后的“淫威”。
1752年起乾隆与乌拉那拉氏相继共育两位皇子,一位公主。
原本两人的关系有所缓和,可乾隆很快就将注意力转移到年轻漂亮的妃子身上。
这让乌拉那拉氏内心倍受煎熬。
终于在1765年,在乾隆第四次南巡的路上,乌拉那拉氏爆发了。
她再不是那个别人眼中贤能温柔的皇后,她与乾隆大吵一架以后,被乾隆秘密送回宫中幽禁起来,一直到死也没有再见天日。
那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乌拉那拉氏如此优秀却不得宠呢?
一,她不是乾隆喜欢的类型 乌拉那拉氏的性格鲜明、刚烈执拗、宁折不弯,她不喜与宫中其他嫔妃争宠,也不善曲意逢迎乾隆。
嫁给乾隆以后,乌拉那拉氏一直过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生活。
而且乌拉那拉氏嫁给乾隆多年却没有子嗣,也侧面说明乾隆并不喜欢她。
在感情当中,不来电那真是无法强求的事情,有些人无论多么优秀,就是无法入的对方的眼,以至于她无论做什么,对方也看不到她的好。
也许乾隆对乌拉那拉氏就是如此。
二,她“动了”富察氏的位置 富察氏皇后是乾隆心中的白月光,乾隆对她的感情非常深厚,后宫之中纵然有佳丽三千,却没有一人可以夺取富察氏所获得的那份宠爱。
乾隆十三年三月,富察氏皇后在回京的船上永远闭上了双眼。
乾隆皇帝悲痛不已,连续九天,乾隆每天三次在皇后的棺木前摆上供品。
乾隆皇帝在皇后丧满之日,十分悲痛地写下了历史上著名的《述悲赋》以寄相思之情。
为了睹物思人,乾隆下令保留长春宫富察氏居住时的原来陈设,凡是她使用过的器具、衣物等,全都保留,一切按原样摆放。
长春宫的摆设竟持续了四十多年。
不仅如此,乾隆还将富察氏在德州离逝时所乘的御舟运到京师保存。
可是就在乾隆还处在痛失爱妻的悲伤当中时,皇太后就建议乾隆帝尽快立一位中宫之主,而此人即不是乾隆宠爱的纯贵妃高氏也不是嘉妃金氏,而是一直默默无闻只与太后交好的娴贵妃乌拉那拉氏。
乾隆纵使千般不愿也不能违背太后懿旨,于是乾隆十三年七月,奉皇太后懿旨,乾隆帝册封乌拉那拉氏为皇贵妃,代皇后摄六宫事。
孝贤皇后富察氏丧满后,正式册封乌拉那拉氏为皇后。
乌拉那拉氏当上皇后以后对后宫事宜尽心尽力,宫人也都认可她这位新皇后。
唯有乾隆对乌拉那拉氏一直心有抵触,认为她动了富察氏皇后的位置。
而这个位置是无人可取代的。
三,娴妃“变性”不再贤德 乌拉那拉氏做皇后的第三年,乾隆不知怎么突然心怀愧疚,竟然开始注意被长期冷落的乌拉那拉氏,并说出“岂必新琴终不及,究输旧剑久相投”的话。
于是年近四十的乌拉那拉氏在乾隆不断的恩宠下,终于有了自己的子嗣。
皇十二子,皇五女和皇十三子。
表面看来皇帝和皇后关系亲近起来,其实不然。
乾隆对乌拉那拉氏的长期疏远,早已经伤透了她的心;而皇帝对她那种近乎怜悯的情感,也只持续了五六年。
乌拉那拉氏在这种长期的精神折磨下,已经变得敏感而“暴躁”。
有子嗣以后乌拉那拉氏一改之前的柔柔弱弱,开始变得强势,这使得其他嫔妃对她心生怨念。
而且她不仅对宫人如此飞扬跋扈,还时常规劝乾隆不要总是沉迷于儿女情长,这惹得乾隆很是厌烦。
乾隆帝对乌拉那拉氏本没多少感情,这些年的圣眷不过是出于对她的愧疚和尊重,如今见乌拉那拉氏如此跋扈,顿生厌烦之心,以至于后来很久不见乌拉那拉氏一面。
乌拉那拉氏不得宠也就算了,后人在1981年11月,乾隆妃园寝中的纯惠皇贵妃之墓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明明是纯惠皇贵妃的墓,主位旁边竟然还有一个没有供奉,也没有牌位的棺椁,而这个简陋的棺椁里面躺着的竟是乾隆的第二任皇后乌拉那拉氏! 乌拉那拉氏身为皇后,死后连自己的墓都没有,甚至连个牌位都没有,这就奇怪了。
毕竟乌拉那拉氏也是被正式册封过的皇后。
那究竟是发生了何事,才使得原本应该与乾隆合葬的皇后,落得如此下场呢?
没错,乌拉那拉氏落得如此下场,就是因为充满谜团的皇后断发事件! 乌拉那拉氏在和乾隆南巡的途中断发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但是她为何要如此,现在却没有一个定论,那接下来我们来一一分析一下究竟为何,乌拉那拉氏要选择如此极端的方式。
一,为了皇子谋权位 乾隆三十年正月,乾隆帝第四次下江南。
皇后乌拉那拉氏和令贵妃魏佳氏等人随行伺候,一行人等欢天喜地。
南巡途中,正赶乌拉那拉氏生日,乾隆还特意为她庆生,气氛极为融洽。
只是当天乾隆找到乌拉那拉氏向她提及等这次南巡回去后晋魏佳氏为皇贵妃之事。
依照清制,皇贵妃在后宫的地位仅次于中宫皇后,为避免引起后宫冲突,一般不轻易封之,除非是皇后驾崩或者病重不能处理六宫事务,否则一直虚位。
如今乌拉那拉氏尚在中年,且处理后宫事宜游刃有余,如此要封魏佳氏为皇贵妃,这不是明打皇后的脸吗?
况且魏佳氏膝下有子,这很有可能会威胁到乌拉那拉氏皇子的地位。
原本想要心平气和过一辈子的乌拉那拉氏,为了给孩子争一个未来,也很难同意这样的决定。
乌拉那拉氏强烈反对,据理力争,但乾隆帝心中早有决断,怎会因她的反对而否决此事。
乌拉那拉氏悲愤交加竟然拿起剪刀剪了自己的头发以示抗议,她以为这样会博得乾隆的同情收回立皇贵妃的心思。
不想她高估了自己在乾隆心中的位置,乾隆一怒之下命人将她送回了京城。
而乌拉那拉氏此举不仅断送了自己的幸福,也亲手埋葬了两个儿子的政治生命。
二,不甘忍受“丈夫”的家暴 这种推测的主要依据是乾隆的性格。
乾隆是一个非常情绪化、且有暴力倾向的人。
富察皇后去世后,永璜在迎丧时失礼。
《清史稿·高宗本纪》记载了乾隆斥责永璜,并罚了他的师傅和谙达。
虽未涉及暴力,但根据当时外国传教士的记录,乾隆对永璜在谴责训斥之外还使用了暴力:“帝痛愤之极,几类疯狂,曾足踢皇长子扑地而痛击之;又将朝中重臣二人杖毙……”——这是传教士刘松龄给友人的信里提到的。
那如果说在南巡途中,乌拉那拉氏劝诫乾隆,惹得乾隆不悦,从而引发了矛盾。
按照乌拉那拉氏的性格来看,如果只是被训斥的话,乌拉那拉氏是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更何况是断发诅咒皇帝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
除非乌拉那拉氏受到了非人的待遇,致使精神崩溃,那很有可能是乾隆对她使用了暴力,而当时乌拉那拉氏的断发举动也符合被家暴后的女人想要杀死丈夫的心理。
而乾隆对于乌拉那拉氏的断发行为,用了一个叫“迹类疯迷”的说法,这倒是和传教士说他“几类疯狂”颇为相似。
乌拉那拉氏的“疯迷”有可能是被乾隆的“疯狂”逼出来的。
三,乾隆风流成性,皇后规劝无果 在南巡的路上,乌拉那拉氏看不惯乾隆夜夜笙歌且挥金如土便多次规劝乾隆。
乾隆哪里能听劝,除了自己的妃嫔,乾隆还搜罗江南美女和名妓,日日沉醉温柔乡,不理朝政。
《清代野叟秘记》中就持此言,说乾隆帝仿宋徽宗眷爱名妓李师师之事,与京中红妓三姑娘交好。
皇后知道后,不断谏言,乾隆帝遂生厌烦之心。
此次南巡乾隆不改风流本色,不断招惹当地名妓。
甚至招尼姑伺候。
皇后忍无可忍,闯进乾隆寝宫正,喝退了尼姑。
跪在皇帝面前,口背祖训。
乾隆恼羞成怒,斥责皇后醋意太浓。
那拉氏皇后见皇帝蛮不讲理,气得讥讽乾隆说到:“皇上既然喜欢没有头发的女人,我也把头发剪掉,以博皇帝一乐。
”说罢剪断自己的头发。
满族最忌讳的就是断发。
只有丧夫不愿再嫁的女子可以断发以示忠贞。
这显然在乾隆眼里看来是在诅咒他早亡。
乾隆暴怒,不等回京,直接派人将乌拉那拉氏送回京城。
乾隆回京以后不再去过坤宁宫,乌拉那拉氏虽未被废后,但是乾隆收回她的所有册封,并只留两名侍女照顾她。
乌拉那拉氏受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最终于1766年病逝。
据《大清会典》记载,乌拉那拉皇后出殡那天,依照规定,她的棺椁应该用96个人来抬,但实际上,当天只用了64个人,是贵人的等级。
而她的棺木也不是皇贵妃该享用的金丝楠木,而是普通的杉木,且制作粗糙。
乌拉那拉氏的丧仪一切从简,整个花销共207两,尚不及皇太后殡天时所烧的纸钱一项。
更可悲的是乌拉那拉氏的灵柩未能进入乾隆的裕陵地宫,而是将其灵柩放到纯惠皇贵妃的地宫的侧位,既不设神牌,也不放置任何祭祀物品。
乌拉那拉氏爱了乾隆一生却不得善果,虽名义上是高高在上的皇后,其实过得并不幸福。
有时人活着不必太过于执着,尤其对于感情,真的强求不来。
所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也许乌拉那拉氏当时懂得这样的道理,也不会得到如此凄凉的结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