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可行性吗,只用精兵五千,诸葛亮为何不同意?
公元228年春,蜀汉在经过多年的准备之后,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由,在诸葛亮的率领下正式开始北伐中原,进攻曹魏。
要想从北伐的出发地汉中,到达目的地关中地区,就必须要面对秦岭这个巨大的阻碍。
蜀汉政权偏居西南一隅之地,国力、军力都远不如曹魏,但是诸葛亮为了先帝生前遗志,蜀汉建兴六年(228年)率师出兵,开始第一次北伐曹魏。
魏延战前献策子午谷之计,即从子午谷进军以求十日之内袭取长安的军事计划。
魏延认为,曹军长安地区驻防主帅夏侯楙年纪小缺乏战争经验,只是凭借曹操女婿身份当的太守,就是一纨绔子弟,生性胆小懦弱,又无谋略,是很好的突破口,借他5000精兵,再加5000人运粮,从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往东走,再通过子午道北进,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在兵临城下的威胁下,夏侯楙迫于种种压力会弃城而逃,只剩些文官,这也是子午谷之计的关键目的。
最终诸葛亮没有采用此计策,而是采用平取陇右攻取长安的策略稳扎稳打,虽然兵阻路远,但是陇右是河西、巴蜀、关中三地的会合之地。
蜀军兵进陇右,进占陈仓,便能控制蜀军北出的交通要道,减少不必要的冒险,以便贯彻诸葛亮长期作战的方针。
秦岭陕西段,高大险峻,南北数百里,在历史上,秦岭陕西段,自西向东,共有六条通道,其地势崎岖险要,路途艰难。
这秦岭六道分别是:陈仓道、褒斜道、骆谷道、子午道、峪谷道、武关道;前四道皆为关中到汉中古蜀道的一部分,秦岭六道中,子午道离长安最近,直接通长安城南;旧子午道的大致走向为:从今天西安市南的子午关,入子午谷二十里后,循西南至喂子坪,入沣水河谷后,翻越秦岭,后折向西南行,过洵河上游,经腰竹岭抵池河镇,折向西北至石泉县,绕黄金峡大弯后西至洋县,遂进入汉中。
夏秋时节,旧子午道桥梁因洪水所致多有毁坏。
南朝萧梁时期,又开辟子午道新线,其主要走向是采取较为直达的路径,从洵河上游过腰岭关后,沿长安河谷,至宁陕老城,后顺子午河谷,沿汉江北岸,过洋县,遂至汉中。
其道上有诸多关隘如子午关、腰岭关、饶峰关、黄金戎等,均是扼守要险的防御重地。
子午谷虽在长安的正南方,但800多里的路途中,山路就有600余里。
从以上记录可以看出,子午道虽然距离近,但多险路,其中还未提及天气影响的因素,以及如若计划中途出现变故,退路如何;假设魏延运气极好,按时抵达了长安,蜀军也严格保密未泄露子午谷进军部队信息,可是夏侯楙并非推测那般,反而闭城死守直至援军到来,这样反而变得被动孤立无援,种种因素看来,魏延根本没给自己留后路,完全是一场赌博。
第一次北伐后不久,魏军曾分三路进攻蜀汉,司马懿沿汉水而上,张郃、郭淮从褒斜、祁山进攻,而曹真则率领着主力部队走子午谷,从长安直达汉中,结果曹真的主力军在子午谷内遇上了大雨,连下了好几天,走了一个月连一半的路都没走完,另外两路在汉中汇合,缺了一路兵力,最后因兵力不足被诸葛亮击败,曹真子午谷部则士气低落粮草不足,原路返回。
当时蜀国兵力也就十万左右,反观魏国足有四十万左右的兵力;粮草方面,蜀军需要从蜀地运粮到前线,而魏军本地作战粮草充足,所以形成了子午谷计划如果成功,确实能一统关中;但是失败蜀军损失十分之一的兵力和稀缺的领兵人员,还要面对魏国大军的反攻,还有灭国风险,实数堵上国运的风险。
所以计策虽好,但是过于冒险,自然不会被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