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哪些轰动朝野的大案冤案?

2023-01-20
23 阅读

清朝这个朝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朝代,有着很多让人不解的迷案,至今都无法解释,这些迷案,你知道多少呢?太后下嫁  作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太后、太皇太后,身上有着太多的传奇故事,这位太后一生辅佐自己的丈夫、儿子和孙子三个帝王,可以说是对清朝初年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

可是这位太后争议最大的也就是下嫁多尔衮这件事了。

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孝庄文皇后系多尔衮之兄嫂,弟妻兄嫂,按汉人的道德观念来看,是一件不合伦理的事。

所以就算确有其事,清代正史也不会有记载。

但野史关于这方面的记录很多。

如张煌言的《建夷宫词》之一有云:“上寿称为和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何况多尔衮之改称“皇父”不但明载于《清实录》与蒋良骥《东华录》等书中,即当时流传到今的许多档册和文告中,当然,野史未必可信。

有可能太后为了自己的儿子下嫁给多尔衮也不是不可能的,而且这个也是当时女真的习俗,弟娶兄妻、妻姑侄媳的一些群婚制,总之这件事并没有历史考证。

顺治出家  母亲的悬案还没有搞清楚呢,她的儿子又给人们留下了一个悬案。

大家都知道顺治皇帝是历史上痴情的皇帝,跟他的父亲皇太极一样,此生挚爱一个女人,而这个女人就是董鄂氏,有的人以讹传讹,说这个妃子是明末人冒辟疆的姬人董小宛,当清军入关之初,被掠至京师,后入宫,赐姓董鄂氏,跟着又册立为贵妃。

据说董鄂妃曾是顺治弟弟的福晋,在进宫伺候皇太后时见到了顺治帝,两人一见钟情。

可是这个皇贵妃却是薄命之人,顺治十七年出天花病逝了,顺治皇帝伤心欲绝,一则说他是因为董鄂妃死,伤心欲绝,也患上了天花,病死了,还有一个说法是顺治皇帝在董鄂妃死后,万念俱灰,一下出家当和尚了,但是顺治的陵墓中有三个骨灰坛,有可能他真的是死于天花。

  雍正被刺  雍正皇帝可以说给我们留下的谜团真的不少,比如他的登基,现在还在被人们谈论,今天我们说的是他死后留下的迷案,世传清世宗胤禛暴崩的原因,说法不一,有说是被刺而死的,这一说法究竟可信吗?说来话长,它起因于雍正七年曾静、张熙一案。

张熙诡名投书川陕总督岳钟琪,劝他为祖先举义,没有成功,罪连吕留良。

传说吕留良有一个幸存的孙女,名叫吕四娘,她的剑术之精,冠绝侪辈,立志要为父祖报仇。

后来她潜入宫内,终于刺死了世宗,并把世宗的脑袋割下,提着逃走了。

如果按照这个说法,那么雍正皇帝的陵墓中,皇帝尸骨应该是没有头颅的,这个谁也没有办法知道,也许只有打开雍正皇帝的陵墓,亲眼看过才能知道真相。

  乾隆身世  我相信大家可能在很多的节目当中都说乾隆皇帝并不是崇庆皇太后的亲生儿子,弘历的亲生母亲是一个汉女,而且在《甄嬛传》中,更说弘历是宫女李金桂的儿子,还有的说这个孩子就是当年雍正皇帝换的陈家的儿子。

但是血统历来为儒家人伦所重视,在封建社会由是,以堂堂皇家之尊,不可能与普通臣民交换儿子,以致乱了皇家血统,因此,弘历身世之谜可以确切地说子虚乌有。

有学者认为,雍正的继位很大程度原因是因为弘历的关系,是康熙看好弘历,才给雍正做皇帝。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从隋代开始实行,随后到隋唐至两宋都没有大的变动,直到明清时期才有所变化,那时的科举考试分为四级,即府县考、乡试、会试和殿试。

首先是府县考试,录取了叫入学,又叫县学生,就是人们常说的秀才,是科举功名中最低级的一等。

乡试一般是每三年的秋季在各省省城举行,参加乡试的是秀才,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书生学者如果能中举就有了做官的资格。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京城举行,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才是真正意义的“古代高考”,殿试一般由皇帝亲自主试,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史上第一位状元究竟是谁现在已无考证,但最后一位状元史书却有明确记载,他就是清光绪三十年的新科状元刘春霖。

据说刘春霖开始并不是状元,第一名是广东人的朱汝珍,当时“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对梁启超、孙中山这些广东人的造反很是憎恨,因此很反感朱汝珍。

再同雯朱汝珍名字里边有一个慈禧最讨厌珍妃的“珍”字,一进把他撤掉了。

再后来,慈禧看到刘春霖,认为这个名字很吉利,于是便把他定为“状元”。

然而刘春霖“离奇”考中状元后的第二年,内忧外患的清廷下了这样一道命令,4个字:停止科举。

清朝不光废除了科举制,而且还发生了许多奇闻轶事——三大奇案。

第一件轶事:“高考”佳话案。

相传光绪二年(1876)丙子科,湖南临湘名士吴獬与曾国藩之孙曾重伯、名门公子魏候平等同住一弄。

他们平日里哪里有机会这样畅叙欢情呢?

他们携带的茶肴、原料都是较好的,但“五更鸡”的火太小,只宜煲粥、焖肉。

有一天,吴獬在桌板下煲了一锅火腿金钩鸡松八宝粥。

三个人聊天聊得高兴,曾重伯把脚一伸,一锅已煲好了一个时辰、眼看就要进口的香粥,倾得钵底朝天,一干二净。

三人又恼又笑,吴獬乃填《踏莎行》一阕以记其事:“篮重腰酸,人多屋小,今年又作同林鸟。

曾南吴北魏中央,谈天直到东方晓。

金铸缘空,纱笼福早,荆山自是知音少。

若言把握在人为,眼前稀饭全翻了。

”后来,吴獬名列这一科第一名,成为“解元”,曾、魏亦均高中,传为士林佳话。

第二件轶事:“高考”失意案。

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因当时是陕甘合闱考试,甘肃秀才赴陕应举诸多不便,左宗棠就奏准朝廷创设甘肃举院,甘肃的考生从此不用长途奔波参加“高考”了。

兰州人秦霖熙就是分闱后在该院中试的举人。

后来,秦霖熙中了清光绪五年(1879)己卯科进士后,将要参加保和殿皇帝的殿试,决出状元。

主考官很是赏识秦霖熙的文采出众,正巧恰逢左宗棠由陕甘高升军机大臣之际,为了显示左宗棠重视教育,育才有方,已决定选荐秦霖熙为本科第一甲第一名进士,就是状元,并嘱咐他在殿试时,试卷务必祥审细酌,坚持到最后交卷。

当时,因考场深广,透光不足,应试者均要自备小蜡烛,以便傍晚照明。

秦霖熙很快就把试卷答完了,想起主考官的嘱咐要他延迟交卷,于是就燃起蜡烛仔细核查卷面,结果不慎碰到了蜡烛,卷面被蜡液污染了。

主考官见了,顿足叹息说:“此卷万不能上呈,呈则犯考规,有忤上之罪矣!” 秦霖熙听得此言,惊骇万分,就袖起卷子怏怏而退。

由于秦霖熙一时不慎污卷,考场失意,而错失良机,失去了中状元的机会。

此后,他淡薄科名,致力于医学,实践了范仲淹“不为良相,必为良医”的誓言,终成为甘肃一代名医。

第三件轶事:“高考”舞弊案。

历朝历代,对“高考”舞弊者,都是严惩不贷的,就拿清朝来说吧,那些被处理,甚至死于“高考”作弊案的大小官员,真的不计其数。

清朝雍正年间,俞鸿图担任湖北乡试主考官。

按规定主考官是不准带家属的,但死了老婆的俞鸿图刚娶的年轻媳妇林氏水性杨花,施展媚术留在俞鸿图身边。

俞鸿图有天酒醉在林氏面前泄题,中了林氏的圈套。

泄露的考题被林氏和情夫高价售出,事情败露,雍正皇帝闻之勃然大怒,下令将俞鸿图就地腰斩,以正视听。

事后雍正听说俞鸿图腰斩时的惨状,目不忍睹,动了恻隐之心,决定“由今始,废除腰斩刑”。

俞鸿图拿生命废除了从春秋时代开始一直实行到雍正年间的腰斩酷刑。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