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记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文化意义?

2023-01-20
5 阅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原创2022-11-29 19:54·杂家归真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是指孔子的学生仲由,字子路。

这句话是孔子在教导学生仲由。

孔子说:“仲由啊,我教你的,你都知道了吗?

你明白了,就说知道了。

你不明白,就要说不知道。

要老实地说,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我记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有一期节目,访问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丁肇。

主持人提问丁肇,是否对自己的每个人生阶段都有明确的选择。

比如少年时候对科学感兴趣;大学时选定研究物理学;做实验时总能坚持己见,力排众议;每次都作出正确的选择。

没想到丁肇没有顺着主持人的问题顺杆爬,竟然回答“不知道,侥幸吧”。

主持人不死心的各种追问,但丁肇多次回答“不知道”。

最终主持人无奈地说“我发现在谈话过程中,您说得最多的就是不知道”。

丁肇回答道,不知道的,绝对不能说知道。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不能乱说。

”让我在吃惊之余,想到了论语中的这句“知之 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才是真正的,有智慧的治学处世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我们在问别人或请教别人时,如果别人答不上来,往往会认为别人是孤陋寡闻、无知。

而别人请教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时,往往会靠猜测揣摩给出答案。

往好的方面说是在努力帮助别人。

往坏里说,是为了维护所谓的面子耍小聪明。

从古人的教诲和现代智者的行为中,其实都能看到,“知之 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才是一种有大智慧的为人治学的态度。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