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为何会在怛罗斯之战中输给阿拉伯帝国?
怛罗斯战役是东西方的一次的碰撞,以唐王朝的战败而告终,但这只是阿拉伯与唐王朝几次边境冲突中唯一失败的一次,其实影响并不大。
失败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盟友的背叛;二是民心所失;三是长途跋涉,后援无力;四是不是唐王朝的重要利益。
时间背景:在唐玄宗天宝十年,即公元751年7月至8月。
地 点:位于中亚帕米尔高原以北,接近当今哈萨克斯坦的地域。
交战双方及兵力:唐军主要为安西都护府的2万军队,外加盟军拔汗那以及葛逻禄部约1~2万人,共计3万余人。
阿拉伯方面主要由阿拉伯帝国的穆斯林以及中亚诸国联军,总兵力约有20余万人,在兵力上,阿拉伯军队占据绝对的人数优势。
交战背景:在唐朝天宝年间,唐王朝处于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不断的武力西拓,收复了一众西域小国,并以安西都护府进行管辖。
在与此同时,中东的阿拉伯帝国迅速崛起,不断东征,迅速扩张成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空前大帝国,向东吞并了整个西亚和大半个中亚,成为中国、吐蕃之外影响西域的另一极强力量。
在公元8世纪初。
阿拉伯帝国在东方的最高长官哈贾吉本优素福应许他的两个大将——谁先踏上中国的领土,就任命谁做中国的长官,至此阿拉伯帝国不断东征,与唐王朝断断续续发生了几次边境冲突。
怛罗斯之战是两军之间唐朝唯一失败的一次。
战斗过程:公元750年十二月,唐朝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唐朝番将、高丽人)以石囯(今塔什干)“无番臣礼”為由率兵讨伐。
石囯囯王被迫请和,高仙芝同意约和。
但旋即毁约,乘其不备,突然袭击,虏其囯王及部眾,杀其人民,并掠夺财物无数。
石囯王子逃走,向邻国及大食求救。
大食对高仙芝欺诈、贪暴的行为十分愤慨,同时为了扩大其在中亚的影响,便和中亚诸小国组成十几万大军准备进攻唐朝。
次年四月,高仙芝得到情报,他马上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率领两万汉军及一万葛逻禄部番兵共三万大军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经过三个月的长途跋涉到达怛罗斯与十餘万阿拉伯联军相遇,一场改变历史的战斗就此打响。
高仙芝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沉著应战,指挥若定,三万唐军在他的率领下发挥了惊人的战斗力,在战争的前五天占据了战场优势,十余万阿拉伯联军被打得溃不成军、伤亡惨重。
胜利的天秤逐渐向唐军倾斜,高仙芝似乎很快就可创造以弱胜强的战争神话。
但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战争是充满变数的,它的发展经常是不已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战场上暂时的优势随时都可能因一系列不确定的意外的出现而转化为劣势。
第五日傍晚,就在唐军节节胜利之时,葛逻禄番兵突然反叛,他们和阿拉伯人对唐军前后夹击。
高仙芝对这始料未及的变故猝不及防,沉著和冷静被慌张与焦虑所取代,指挥立刻乱了章法,两万唐军在此形势下迅速崩溃,大多数士兵都倒在阿拉伯铁骑之下。
高仙芝乘夜间逃跑,但被叛变的蕃兵挡住去路,幸亏副将李嗣业拼死杀开一条血路,才得以逃脱。
高仙芝脱险后,从慌乱中清醒过来,他收集逃出的数千士兵准备再战,但在李嗣业的劝说下最终放弃。
从整个战斗是情况来看,唐军失败的直观原因在于盟友的背叛,导致整个战斗的溃败。
但同时还有一个失败的本质原因,在于唐王朝肆意炫耀武力不得西域民心,西域小国石国本来归顺唐朝,但高仙芝为了炫耀武力,悍然出兵击灭石国,如此无端攻击小国,造成唐军在西域各国民心大为失望,也为后续盟军的叛逃埋下伏笔。
同时由于长途跋涉后继无力也成为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缺少生力军和后勤的有力支援。
最后由于怛罗斯地域并不是唐王朝的重要意义,仅仅是一场小的遭遇战,对唐朝来说不值一提,使得对这一战也并未全力而战。
而唐王朝对西域地区的控制减弱也不是因为这一战的失败,主要还是因为安史之乱造成唐朝势力的衰落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