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进府和宝钗进府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的提出题主这样问很好,但是也不对。
说很好,因为看到薛宝钗在全书的地位比较突出;说不对,其实没有宝钗进府之说,因为严格地说薛家的家主是薛蟠,他是成年男子,连薛姨妈都应该无夫从子,薛宝钗不管多大,也居于从属地位。
林黛玉进贾府是从西角门进的。
因为宁荣二府的正门是不随便开的。
西角门离贾母处最近。
林黛玉这个时候只有七岁。
贾母和两个儿媳妇一起等着,应该说迎接的规格档次也够了。
试想大家呼啦啦出去接一个小孩子,不合适吧?
薛家是从哪个门进的书中没说,但是可以肯定不是从正门进的,宁荣二府的正门只在迎接元妃省亲和太监来宣读圣旨等大事件才开。
八七版电视剧拍的是王夫人等从正厅迎出去,薛姨妈母女从游廊进院,姐俩携手进入正厅,贾母在正厅候着,这是最平常不过的待客之道。
如果说二者有差别,绝不在正门和角门进入;如果从热情程度来说,似乎对薛家更隆重些,这就对了,因为薛家是客;而林黛玉直接就被送到贾母面前,没有待客的礼仪程序。
我觉得对林黛玉随便一些,当然也就更亲切一些。
但是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些原来没太在意的东西,所以我愿意回答。
真正的差别在哪?
进贾府之前作者用大量笔墨写了林家,以及贾府派人去接黛玉。
我在此前分析过,贾府派人去接黛玉,可能是全家达成了共识的。
因为贾敏去世,贾府迫切需要继续跟林家的姻亲。
利用林如海的社会和政治资源,维护贾府的繁荣和兴旺。
并且促进贾府由武到文的转型。
毕竟那时候林如海是当朝宠臣,正当红的政治明星。
而维系贾家与林家姻亲的唯一途径是把黛玉接过来抚养,日后娶作宝玉媳妇。
单看贾母为林黛玉住处的并不怎么合适的安排,就可见贾母,甚至整个贾府的良苦用心。
而在写薛家进贾府之前,写了贾雨村乱判葫芦案。
这二者联系的环节是贾雨村。
贾雨村是林家西宾,黛玉的老师;甄士隐的故交,又跟贾家联宗;但是仅凭他判这一个案子,就可以看出他与打死人的薛蟠是一路货。
薛家进京为了选秀不管真假,薛蟠避罪是可以肯定的。
薛家来贾府是王子腾的意思,其实王府才是薛姨妈的娘家,说什么王子腾调任,那又怎么了,哥哥不在家,就不能去吗?
问题是王子腾有话,贾府不敢不听。
如果说接,林黛玉是贾府派人派船代表贾府去苏州接;薛家是王夫人出于姐妹情深出正厅接,而且接的主要是薛姨妈。
一个是真心实意要接来的小女孩,一个是不得不接纳,压根就想赖着不走一大家子。
二者性质不同一比就比出来了。
黛玉被婆子们一直送到了贾母的正房大院,上房的几个丫头笑迎上来打起帘笼,进入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候已久的正房。
林黛玉毕竟是晚辈,不宜出迎。
而薛家人只是被王夫人先接进大厅就坐。
王夫人薛姨妈姐妹见面小叙之后,王夫人才带了薛姨妈去拜见贾母。
内外有别是黛玉进府与薛家进府的最大差别。
从住处的安排看作者的用意林黛玉来了,贾母将宝玉挪出来,将黛玉安排在自己套间燰阁的碧纱厨里居住,这几乎等于让等于跟宝玉一铺炕居住,只是中间隔一道碧纱厨。
显然是要培养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感情。
薛家是客,是王夫人娘家的亲戚,待客有待客礼仪,贾母虽然没有亲自出门迎接。
在正厅接待、挽留是人情世故的姿态。
黛玉是自家孩子,无须大礼。
贾政派人传话给王夫人,留薛姨妈一家在贾府东北角的梨香院居住。
梨香院是个什么地方本是荣公暮年养静之所,是不是寿终正寝的地方,我们不知道。
薛家住了一年,因贵妃省亲采买来戏子,薛家搬出去,将梨香院给下九流的戏子住。
再后来,尤二姐吞金自杀,安排在梨香院停灵的。
最后这里是贾惜春出家之处。
薛蟠拜见了贾赦和贾政,宝钗就没有这个必要。
薛蟠是一家之主,先说接下来就重点写薛宝钗,显然作者对薛宝钗的定位是作为林黛玉的参照对比来写的。
薛宝钗有母亲、哥哥等家人。
说是上京备选,薛家是贾府的亲戚,作为客人。
举家住进来就再没离开贾府。
这就有一个貌似无关的问题,什么时候打造的金锁?
和尚送的锁也好,话也好肯定不是来贾府以后。
那就表明金锁是个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