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为何在近代长期是欧洲各国上层的通用语?
法语在欧洲各宫廷被普遍使用,原因比较复杂。
挑大的说有这么几个吧:首先是马丁·路德发起了宗教改革之后,引发了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三十年战争。
这个三十年战争结束后,欧洲各国就签订了一个《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虽然是因宗教原因所起,但其实是欧洲各国权力的一次重新再分配。
这次再分配,法国是占了大便宜,哈布斯堡王朝是吃了大亏的。
法国拿去几块地方倒还是小事儿,关键是它迫使哈布斯堡王朝同意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表面上看,这是为了平息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争斗,实际上却让哈布斯堡王朝下面的各小国小邦得到了近乎独立的自治权。
这些小邦小国自主权的扩大,来自于法国人的帮忙,这就让他们对法国感到非常亲近。
其次,宗教改革爆发后,罗马教廷低头反思,得出结论说,拿古希腊、古罗马来为自己扎场子、挂羊头卖狗肉这一套不能再搞了。
文艺复兴也就停下来了,教会对艺术的投入也就下降了。
恰好,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灭了后,地中海向东的商路断了,欧洲经济中心就从地中海沿岸转向了大西洋沿岸。
这个时期,大西洋沿岸各国王比以前有钱了,这就开始折腾文化艺术。
所以这时期的巴洛克艺术其实是分两支的——一支继续为教会服务,代表人物是卡拉瓦乔;另一支为君王服务,代表人物是鲁本斯。
这是不是和以前的老课都串起来了?
法国宫廷不仅请鲁本斯画画,路易十四成年后还大修凡尔赛宫,跑到罗马买买买,并且还搞了一大堆宫廷的繁文缛礼。
这就在宫廷文化上形成了对欧洲其他宫廷的碾压。
当然,如果只是画个画、盖个房子,各宫廷也没必要说法语。
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本质上是反教尊王的。
也就是说,伏尔泰那帮人的理性是反上帝、不反王权的。
这么着,各国国王对启蒙运动思想家就很厚待。
因为启蒙运动发源于法国,而各国君主在与教会争权的时候,启蒙思想是很好的帮手,所以各国君主就大力在上层社会推广法语,也就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你看,法语在欧洲各宫廷的普及推广,既有法国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更有各国君主政治上的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