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里大部分人的名字都是两个字?

2023-01-24
14 阅读

长期以来,大家一定都听到过一个说法,那就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人们取名喜欢用单字,不喜欢用双字。

而偏偏在官渡之战时,袁绍方出现了不少“奇怪”的双字名,譬如眭元进、吕威璜、韩莒子、蒋义渠等,所以也引发了人们对其姓名不少的猜测,首先就有很多人怀疑这些人名其实是人物表字,然而本人在此先排除掉这个可能性。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在【将军淳于仲简】上,因为乌巢之战中袁绍大将为淳于琼,所以仲简为淳于琼表字。

至于以下督将眭元进,骑督韩莒子、吕威璜、赵叡都是淳于琼的部下。

按照行文来看,史料在描述大将时用表字,一般而言下面的人就不配用表字了,而当用其本名,特别还有一个叫做赵叡的与之并列,显然这是个单字名,所以以此类推眭元进、吕威璜、韩莒子也必为其名,而非表字。

再说蒋义渠,有不少人曾经都说蒋义渠是袁绍部下蒋奇的表字《后汉书袁绍传》:沮授说绍可遣【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绝曹操之钞。

绍不从。

、、、官度之败,审配二子为曹操所禽。

孟岱与配有隙,因【蒋奇】言于绍曰、、、、蒋奇这个名字分别出现在《后汉书袁绍传》中官渡之战后期,以及袁绍战败退回河北之后。

恰恰蒋义渠这个名字出现在两者之间,假设蒋义渠是蒋奇的表字则就显得十分奇怪了,因为偏偏上不用表字,下不用表字,要在袁绍刚刚官渡战败逃到北岸时用蒋奇的“表字”呼之?

显然还是在行文逻辑上来讲严重不通。

所以蒋奇、蒋义渠二人必为两个人,只不过恰好同姓,同样出现在官渡之战中罢了。

在证明了吕威璜等人的名字是其本名而非表字后,那么之前所说的汉末三国时期人物多喜欢用单字还能成立吗?

这个答案是肯定的。

然而这里需要加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地位高、出身好的往往更喜欢用单字取名,譬如《三国志》中能够留名的多数还都算有头有脸的,因此也多为单字。

但不意味着当时所有默默无闻的普通人都一定会取单字为名,也有很多会使用双字。

眭元进、吕威璜、韩莒子他们不过是大将淳于琼麾下的督将、骑督而已,皆属于中下级武官。

《英雄记》:卓亦遣兵步骑五千迎之,陈郡太守胡轸为大督护,【吕布为骑督,其馀步骑将校都督者甚众】。

从这个例子来看,董卓的部下胡轸为大督(即大将军),余下吕布为骑督,剩下各类督将、步骑督不可胜数,也形容部队之多。

这也就说明冠以【督】的未必代表他们地位有多高,只是能够统领一支部队随从大将作战而已。

至于说蒋义渠虽然被记载为“将军”,但是史书中以将军统称武官也是常例,未必证明蒋义渠一定就是有将军号的大将,很可能也是个普通部将。

所以说通过眭元进、吕威璜、韩莒子、蒋义渠等人地位都有一定可能性是说明他们出身不高的,当然这个仅仅是一个猜测。

至于为什么眭元进无法做出一个准确分析,就是因为“元进”首先本人不知道是不是出自什么诸子百家的经典。

其次是以“元”为表字或名字中首字的,比如诸葛恪字元逊,代表得是长子。

不知道眭元进中的“元”代表什么意思,只能说元X这个名字在汉时也不算少见,比如张角手下马元义。

还有宋洪迈所著《隶续》引《刘宽碑阴门生名》中曾经收录一名叫做“海盐长琅琊即丘闾丘仪元进”,也就是说这个人叫做闾丘仪(闾丘为姓),字元进。

这就说明元进可为名,可为表字,所以情况太多难以分析。

另外,也不仅仅是双字多贱名,其实单字也同样可以。

《三国志武帝纪》:夏四月,黑山贼张燕率其众十馀万降,封为列侯。

【故安赵犊、霍奴】等杀幽州刺史、涿郡太守。

三郡乌丸攻鲜于辅於犷平。

秋八月,公征之,斩犊等,乃渡潞河救犷平,乌丸奔走出塞。

在建安十年夏四月的时候,故安的赵犊、霍奴等人起事,杀死幽州刺史、涿郡太守,后来在秋八月时为曹操所平。

这两个人的名字就是很典型如刘钊所言的汉朝时期贱名系列。

先说赵犊,《说文》解释“犊”就是牛子的意思,也就是说小牛,我们今天都称之为“初生牛犊”。

这和出土的东汉简帛上的【窦鸣犊】这个名字完全是异曲同工,都是以牛犊为名。

再说霍奴,《说文》解释“奴”就是“奴、婢皆古之辠(罪)人”,包括汉朝仍然保留了官奴、奴婢等人,显然奴也是贱名。

然而也不排除霍奴有可能是胡人出身,毕竟是幽州人,如出土的东汉简帛上【薄戎奴】就是胡人。

所以其实就算是单字名,如赵犊、霍奴也明显属于贱名系列,出身必然也很低吧。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