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说吃鲢鱼要吃大的,那么最大的鲢鱼能长多大?
最大鲢鱼,现在世界记录是206磅(约93公斤),在西班牙那边捕获的白化鲢鱼。
吃鲢鱼就一定要吃大的、而且越大才越好吃,真的是这样吗?
今天来探讨一番。
其实,相比于鲫鱼,鲢鱼算是比较大个体的鱼种了。
市面上一年养殖期出来的鲢鱼基本上在3~5斤左右。
而在查干湖冬捕节上,出水的鲢鱼基本都是10斤以上,最大的甚至重达60公斤,“头鱼”更是拍卖到了天价的级别(据了解,2020年中国查干湖第19届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上,当天举行的传统拍卖环节,“头鱼”竟拍出2999999元的天价)。
一般来说,从经济效益上考虑,人工养殖的鲢鱼都不会养殖太久,顶多一年一个周期,所以上市的规格大多在3~4斤。
而在一些自然湖泊和大型水库中生存的鲢鱼可以长到几十斤。
从鱼的生长曲线图来分析,一条5公斤重的鱼其生长期需要5年,15公斤的鱼需要10年左右的生长期,25公斤的鱼更是差不多需要25年左右的生长时间。
随着时间的增长,鱼的个体大小增长速度慢慢减缓,同时会越接近生长极限。
所以说,在自然水域能碰到50斤的鱼是非常罕见的。
那么问题来了,鲢鱼的生长极限是多少呢?
越是大个体的鲢鱼味道越好?
很多时候,我们对大个体的鱼种都好奇的心理,因为罕见的程度就总想尝一尝味道怎么样。
其实,就鲢鱼来说,一般养殖的个体大小在3~5斤为最佳,这个规格的鲢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在大型湖泊、水库中放养的鲢鱼,一般个体在8-10斤左右食用最佳,太大的鲢鱼反而影响口感。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如前文所说,在自然水域中,鲢鳙这类净化水质的鱼种是通过滤食藻类为生的,在众多的浮游藻类之中,又有一些藻类含有生物毒素(如微囊藻),这些毒素通过鲢鱼的生物代谢分解之后,又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神经毒素和肝毒素等。
虽然说鲢鱼有“百毒不侵”的功能,食用这些“毒藻”本身不会产生中毒的现象,但是毒素已经侵入鲢鱼肉质当中,人类食用后会间接的摄入。
所以说,越是体型大的鲢鱼,体内积累的毒素就越多,比如生物毒素、重金属和激素等往往会超标,如果在水质差的水域捕获到的大型鱼类更是不宜食用。
因此,作为钓鱼人,跋山涉水,寻找水质优良、环境舒心的水域作钓也是不无道理的,起码渔获的品质有保证呀。
综上所说,吃鱼不一定要吃大的,买鱼也不一定要买大的(别被商贩忽悠),钓到大个体鲢鱼,放生的意义一定大于食用的价值,你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