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是怎么进行上班“打卡”的?

2023-01-26
3 阅读

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张丁材古代官员是怎么进行上班“打卡”的?

答:众所周知,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官员们都是通过科举考试当官的,和如今大家知道的公务员差不多,但是那时候的官员可是十分稀少的,尤其是在京城中当大官的,那更是需要每天都去看朝廷面见皇上,在皇宫之中上班,而今天要给大家说的就是古代官员是怎么上班“打卡”的?

如果拿古人的作息时间和我们现代人相比,可能还是我们现代人会更加幸福一些。

古人每天上班时间非常早,鸡鸣就要起身准备出门,而公鸡一般都是凌晨4、5点就开始鸣叫,这个时间点起床可能现在的年轻人根本受不了啊。

中国的封建王朝大大小小加起来共出现了83个王朝,559个帝王,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

此间,相伴君王的大臣只会更多,每天上朝跟皇帝商议天下大事,只有皇帝不早朝,没有官员大臣不上班,要不治你的罪呀。

古代“上班”有不同的叫法,到公堂衙门上班的叫“上衙”、“衙参”、“上值”;中央高级官员去皇宫上班开会的叫“上朝”、“朝参”。

与此相对应的,下班则有“散衙”、“放衙”、“散值”、“散朝”、“退朝”、“放班”等多种叫法。

在古代,各个朝代对于官员的上班时间、交通工具、迟到处罚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各种手段层出不穷,今天看来颇有趣味。

春秋时齐国“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古代早上上班时间,往往鸡叫时分就得起身准备。

《诗经·齐风》中有一首《鸡鸣》,描写的就是春秋时齐国官员的上班情况:“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公鸡打鸣时,官员已准备上朝了;“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当东方已亮时,官员都已站满朝堂。

具体来说,古代是“卯时上班”。

卯时对应现代24小时制是早上5点至7点。

唐代官员“溜号”“一点笞十”,虽然考勤制度这么严厉,但在好多朝代很多时候,形同虚设,官员“晚至早退,政务废弛”很常见。

有的人画过卯就离岗了,甚至不去坐堂上班,如在宋代赵匡胤(宋太祖)当皇帝时,便有地方州县官员不到衙门坐堂的现象。

据清人褚人获《坚瓠集》“努头放衙”条,赵匡胤曾训诫县令,“切勿于黄绸被里放衙”,意思是,你们千万不要不上班办公,而在家睡懒觉。

那么,古代由谁来负责考勤呢?

这要分情况。

就明清来说,地方上由地方官吏来考勤;高级别的京官,由主事太监来考勤,迟到早退,门口值班太监都会登记下来。

有正当理由和经过允许提前下班的,也要记录下来,以备核查。

为了对付点卯后“溜号”,古代还有上班时间多次点名、抽查的现象。

如在唐朝,就有多次点名的规定即“频点”:“内外官司应点检者,或数度频点,点即不到者,一点笞十”。

但一天最多惩罚两次,即“笞二十”。

如果一次也没有参加点名,则以全天无故旷工论处。

最后,还要说的是,古人治“庸”,首先从“迟到早退”抓起。

古代官员以“清、慎、勤”为原则,“勤”的起码要求,便是按时上班下班。

明代时,缺勤20天处杖打100大板。

五点就要上班对于现代人来说简直恐怖,但古代都严格执行早起上班的制度,早起在古代也属于一门必修课,尤其是清朝的皇帝都比较勤奋,雍正四点就要爬起来,天天上早朝基本上靠毅力,不过遇到比较懒的皇帝,比如明神宗这种三十年来不早朝的主,国家能运作下来也是靠运气了。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