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豫让为什么要坚持杀掉赵襄子?

2023-01-27
51 阅读

单靠匹夫之勇,想正面杀掉有重重保卫的赵襄子显然太过困难,于是豫让想了一个办法。

他改头换面,伪装为服劳役的奴隶,怀揣匕首,混进了赵襄子的宫室中打扫厕所。

很不巧的是,赵襄子上厕所时,忽然心中感到不安,于是命人搜索,果然抓获了潜伏的豫让,豫让高呼,我是为智瑶报仇而来!左右侍卫要把豫让杀死,赵襄子说:“智瑶已死,没有后人,而此人还要为他报仇,真是一个义士啊!我不忍杀之,大不了以后我小心躲避他好了。

”于是赵襄子释放了豫让。

二、豫让易容、涂漆吞碳第一次刺杀失败后,豫让并不死心,他觉得是自己相貌太过显眼,于是决定彻底易容。

为了更加掩人耳目,豫让用漆涂满了自己的身体,把自己弄成一个癞疮病人,又口吞烧红的火炭,把自己的嗓音弄哑,他在街市上乞讨,连妻子见了也认不出来。

在街上乞讨的豫让遇到了一个朋友,朋友却将豫让识别出来。

朋友看到豫让的惨状,大哭着说:“以你豫让的才能,如果选择投靠赵氏,一定会成为赵氏的亲信家臣。

到时候你不是有很多接近赵襄子的机会吗,你再要报仇雪恨,不是易如反掌吗?

何苦像现在这样,自残身体到这个地步?

这样来图谋报仇,不是太困难了吗?

”豫让说:“如果我选择投靠赵氏,那么赵襄子就是我的新主君,我再去想杀了他,就是心怀二心的贼子。

我知道我现在的做法,是极困难的。

然而,我还是要这样做,就是为了用我的光明磊落之举,让现在和后世为人臣子却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

”三、豫让斩衣、舍身成仁之后,豫让又找到机会,埋伏在了赵襄子经常出行的路上。

赵襄子经过桥头时,马突然受惊,赵襄子对左右随从说,这一定又是豫让,于是派人再次搜索,果然,又发现了埋伏的豫让。

赵襄子责问豫让,说:“你不是也侍奉过范氏和中行氏吗,之前智瑶灭了范氏和中行氏,你不为他们报仇,却向智瑶称臣,现在智瑶都死了,你为什么要如此卖命地为智瑶报仇呢?

”面对赵襄子的责问,豫让铿锵有力地回答道:“我在范氏和中行氏时,范氏和中行氏都只把我当做一般人对待,所以我也是用一般人的方式去回报他们,凭啥为他们去拼命。

而智瑶却把我当做国士来对待,我自然要用国士的标准回报智瑶!”豫让大义凛然的言语,令赵襄子震撼不已。

或许,在这一瞬间,他想到了多年以前,自家的先祖赵氏孤儿的绝境,当时赵氏的家臣也是像豫让这样坚贞不屈、誓死护主吧。

豫让的话清楚表明了自己的心志,这样的志士是不会屈服于威权的,而且只要豫让还活着,他就不会放弃复仇。

赵襄子只能杀了豫让。

赵襄子泪流满面地说:“豫让先生,您为智伯报仇,已经彰显了义士的名节了。

而我之前宽恕了你,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我不忍动手杀您,您该自己作个打算(自尽),我不能再放过您了!”豫让说:“先前我刺杀您,您却饶恕了我,您的以德报怨和博大胸怀,天下人无不称赞您的贤明。

今天的事情,我当然要受死罪,但我还是请求您将您的衣服给我,让我刺它几下,以表达报仇之意,如此,虽死无憾”。

赵襄子赞赏豫让的大义,命人拿自己的衣服递给了豫让。

豫让多次跳起来击刺赵襄子的衣服,大声说:“我也算是可以报答智伯了!”随即,豫让以剑自杀,舍身成仁。

豫让死讯传开后,赵国的志士们听说了,都不禁为之痛哭。

解读一 : 豫让是个什么样的人?

综合《资治通鉴》和《史记刺客列传》,豫让先后侍奉过范氏和中行氏,他在两家的表现是”无所知名”,平平无奇,不怎么显眼。

因此,范氏和中行氏,对豫让也没有多么重视,给予豫让的礼仪和待遇都只是一般人的标准。

如果说一个东家还有可能屈才,那么范氏和中行氏两个东家,对豫让都是如此,说是他们漠视人才的可能性就比较小了,换言之,豫让本身的才能很可能并不突出,只是中人之才。

明朝大儒方孝孺为此写过《豫让论》,旗帜鲜明地指出,豫让是沽名钓誉之辈,理由是豫让既然享受了智瑶给与的国士待遇,就应该尽心尽力地为智瑶谋划,在智瑶失败之前,从来没有出谋划策,而等到智瑶都死了,再去杀身成仁又有什么用呢?

方孝孺的观点是有道理的,纵观智瑶的失策,劝告智瑶不要欺压韩氏的,是智国,劝智瑶防范韩、魏反水的,是絺疵,主张杀掉韩、魏的,是智果。

在这些关键环节,豫让都没有发声。

或许,正是因为豫让的谋略和武略都不出色,而“智伯甚尊宠之”,智瑶却给予了豫让超规格的待遇,对豫让非常尊重,因此豫让更加感激涕零,才生出了以死报之的志向。

解读二 : 认出豫让的朋友是谁?

这个朋友的身份,对于准确理解整个豫让刺杀的故事至关重要。

豫让吞碳毁容,连妻子都认不出,这个朋友却能轻易识别。

这有点反常识,什么样的朋友,会比夫妻还要熟悉彼此?

从逻辑上,大概只有两个可能。

一种是,这个朋友和豫让情同手足,比如类比后世的刘备关羽张飞,可以寝则同床、出则同车,朝夕相处形影不离。

豫让和这个朋友的熟悉程度,远超过和妻子。

如果是这种逻辑,那么这个朋友,大概率和豫让一样,曾经侍奉过智瑶,属于智氏的流亡家臣。

另一种可能就有点带阴谋论了,这个人根本不是豫让的朋友,而是负责监视豫让的人。

豫让的一言一行,行踪完全被这个人掌控,甚至,有可能豫让毁容、吞碳就是这个“朋友”主导的!仔细分析他与豫让的对话,更是耐人寻味。

这个朋友的话,与其说是在劝告豫让别送死,不如说是在指导豫让该怎么做、怎么说。

而豫让的回话,更像是被灌输和宣誓,以前是智氏的家臣,现在凡是选择新效忠赵氏的人,你们不应该再怀有二心了,忘掉智瑶吧,赵襄子就是你们的新主君,今后死心塌地忠诚于赵氏,这才是人臣之德!如果这个“朋友”真的是这样的角色,那么,其背后的操控者就呼之欲出了——赵襄子。

假设这个逻辑成立,豫让二次刺杀,就完全是赵襄子自导自演的一出戏了。

解读三 : 赵国志士在哭啥?

赵国的志士,是谁的志士,谁会为豫让之死哭泣呢?

赵氏的家臣?

怎么可能!前面晋阳被智氏围困的都“易子而食”了,双方是不死不休的敌人,如果是敬佩豫让的大义之举,还能理解,要说为之哭泣,就有点不合逻辑了。

因此,符合逻辑的就只有一个可能,智氏的流亡家臣们。

豫让的死,让他们哭泣不已。

树倒猢狲散,智氏这颗大树已经彻底倒下,而这些家臣们,也自然会有不同的选择,有的可能会投靠赵氏,有的可能会是隐匿躲藏,有的则是流亡他国,有的会和豫让一样,舍身成仁。

他们的哭泣,也因此而不同。

一种是惭愧,豫让能舍生取义,他们却苟且偷生,有点羞耻心的人,会惭愧而哭。

一种是悲痛,亡国之难,破家之恨,无以报复的绝望痛哭。

一种是释怀之哭,祭奠之哭。

历史的车轮已经向前,智氏已经成为历史的尘埃,有豫让为之哀鸣,智氏、智瑶,终将不会是无名之鬼,有豫让的壮烈,智瑶的名字也将在历史长河中长存。

而他们这些活着的人,不管怎样,也可以面向现实了。

豫让是一个让他们为之敬佩、惭愧的人,他们能做的,只有用哭泣去祭奠豫让。

有的人,他已经死了,却永远活着。

豫让就是这样的人。

解读四 : 赵襄子到底是怎么想的?

赵襄子的角色,需要从阳谋和阴谋两个维度去揣测。

从阳谋角度,智氏流亡势力仍然众多,赵氏没有时间、精力去慢慢收拾这些人,最好的办法,是向这些人喊话,表达赵氏的善意,招揽这些人投靠。

而赵襄子第一次释放豫让,就向智氏流亡势力释放了足够的善意。

好了,现在已经是新的一页了,连刺杀我的豫让,我都可以放过、既往不咎,我还会追究正在躲藏的你们吗?

同时,赵襄子对豫让的义士之举的宽容、赞赏,塑造了自己虚怀若谷、以德报怨的完美形象,有利于提升自己的名望,壮大赵氏的声势。

而从阴谋角度,豫让第二次刺杀很可能是赵襄子自导自演的,从豫让吞碳直到豫让埋伏、豫让斩衣,都是赵襄子一手策划。

这么做,一是可以引蛇出洞,通过豫让,将智瑶的死忠们集体诱出,引蛇出洞,一网打尽。

二则可以通过豫让斩衣,给了智氏家臣们一个台阶下,好了,我赵襄子已经以衣代首,智瑶的仇,豫让已经报了。

现在你们可以翻过这一页,归顺赵氏了,咱们愉快地合作吧。

无论是哪一种逻辑,赵襄子的作秀成分都很大,与后世燕昭王千金买马骨相同,赵襄子这个醉翁的意图从来不只是豫让,而是为了收买为豫让哭泣的“志士”们。

闲扯从刺杀赵襄子的结果看,豫让是失败的。

但从为旧主智瑶扬名立万的角度,豫让又是成功的。

没有豫让,智瑶大概率只是和他的前辈范氏、中行氏一样,作为失败者,被后世史书轻飘飘一句,赵、魏、韩以法诛智氏带过。

没有人会去想智瑶会是怎样的人,没有人会去怀疑智瑶背负的污名是不是真的,也不会有多少人记得智瑶。

而豫让的存在,让人不禁遐想,是什么样的智瑶,才值得豫让誓死报之?

隐藏在历史真相中的智瑶,真的是史书里描述的那样嚣张跋扈、不可一世吗?

而智瑶以国士对待豫让,豫让还以国士之礼,更让后世之人感动。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相互的,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这才是人之常情。

比如现在一些公司,片面地要求员工要多加班,多干活,多付出,却不给与员工加班费和其他福利补偿,光用画饼来规训员工,这能指望员工为公司真正卖命吗?

作者按豫让刺杀赵襄子,可以解读为豫让明知必死而为之的壮烈,也可以解读为赵襄子故作宽仁的作秀,是向赵国境内的“志士”们怀柔示好。

从逻辑上,我认为后者可能性更大,但从情感上,我更愿意相信前者。

从史料的只言片语,我们只能模糊推断出豫让是一个文不成武不就的人,在谋略和武略方面都没有过人的才能,甚至连刺杀都做得极其失败。

但也因此,这种普通人为报知遇之恩,义无反顾杀身成仁的决绝,更令后世感动钦佩。

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本文是徐九力《资治通鉴》解读系列第8篇,喜欢《资治通鉴》的读者朋友,欢迎关注我。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