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鞭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头条号平台提出关于教鞭的话题,作者看了一下,三天只有三个回答,并且回答的内容也不尽满意。
尽管我从教38年从来没有使用过教鞭,但是,从我个人教学经历来看,教鞭在整个人类进化发展过程中,它的作用、意义和历史贡献等,是不能低估的。
追溯教鞭的发展史和进化史,它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甲骨文阶段。
这一阶段以“教”字形成为标志。
从6000多年前的甲骨文解读来看,“教”的字形右边是一只手拿着一根教鞭(攴),左下方是一个“子”字,表示小孩,“子”上是两个交叉符号(爻),表示鞭打的痕迹。
整个字形“教”会意一个人手持教鞭在教育小孩。
(2)戒尺阶段。
随着华夏文明的不断发展,教鞭又演变成了戒尺的形式。
戒尺最早出现于佛教,它用一仰一俯的两块木板制成,通常在“皈依、剃度、传戒、说法”等仪式中使用,当师傅为弟子讲解佛法时,可能给其当头一棒,考验弟子领悟佛理的程度,棒喝也因此成为佛门特有的施教方式。
(3)竹板阶段。
历史的发展变化,又把戒尺阶段推进到私塾教育中,戒尺就演变成为简单的竹板或木板条,先生用这种竹制“戒尺”敲打学生手心,用以惩戒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
有的老师也很有办法,他们先是用竹板敲打黑板,或者敲打讲台木桌,或者敲打睡觉和捣乱学生的课桌,以示警示或者提醒。
违反课堂纪律严重的,才施以敲打手心、胳膊、脑袋等重要部位。
(4)电子阶段。
伴随着“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历史不断向前推进和沿革,从木棍、戒尺、竹板等阶段开始,这一教育惩戒制度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多年的历史,一直发现到目前的现代阶段。
在现代课堂中,木制长棍教鞭渐渐离开人们的视线,多媒体,电子计算机越来越多地融入了老师们的日常教学。
随着科技革命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一种崭新的电子产品——无线电子教鞭。
整体来看,教字的书面本意是儿童在棍棒体罚下学习,教师或家长在棍棒“教育惩罚”下施教。
这种被动教育的出现,可能比奴隶制国家还早。
“教”字的甲骨文形象表明,惩罚是教育中与之俱生的一部分,是教育过程的内在必然。
教鞭不仅代表惩戒,也代表着教师的权威和尊严。
教鞭在古代和近代教育中主要体现在体罚、惩戒和象征教师威严方面,而现代教育认为,教鞭更侧重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强调关键知识和指导。
对于从事近四十年教育的作者来说,未免有些偏颇和轻描淡写。
从传统教育的效果来说,教鞭在人才培养,施教过程的始终,都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现代教育过分强调学生的主动教育,而忽略了学生的被动教育。
而被动教育的最有效工具就是惩戒。
现代教育过分注重教学形式、教学理念、教学环节的变化和革新,而忽略了或者说减轻了必要的惩戒措施和处罚手段。
现代教育应该给老师以更多的惩戒权、处罚权以及教师的权威和尊严。
只有做到这些,现代教育才会出现更好的发展局面,教育才能够培育出更加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回答仓促,又要去做核酸了。
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希望头条号朋友们多多提出宝贵意见或建议!最后,十分感谢头条号平台提供这样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窗口。
——202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