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菜,一个故事,中国名菜传说,你知道多少?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味道,当你走过大街小巷时,当你闻到他时,你会唤醒记忆中的感觉。
每一种味道的背后基本都会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下面我抛砖引玉给大家讲几个我熟知的名菜传说。
一、云南过桥米线的传说说道过桥米线,人们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在彩云南端的云南。
云南过桥米线是云南滇南地区的一种特有的小吃,属滇特色菜,过桥米线源于云南蒙自。
过桥米线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汤料覆盖有一层滚油;二是佐料,有油辣子、味精、胡椒、盐;三是主料,有生的猪里脊肉片、鸡脯肉片、乌鱼片,以及用水过五成熟的猪腰片、肚头片、水发鱿鱼片;辅料有来过的豌豆尖、韭菜,以及芫荽、葱丝、草芽丝、姜丝、玉兰片、氽过的豆腐皮;四是主食,即用水略烫过的米线。
鹅油封面,汤汁滚烫,但不冒热气。
关于过桥米线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相传,清朝时滇南蒙自市城外有一湖心小岛,一个秀才到岛上读书,秀才贤惠勤劳的娘子,常常弄了他爱吃的米线送去给他当饭,但等出门到了岛上时,米线已不热了。
直到有一天,娘子因临时有事,耽误了送饭。
她在忙乱懊恼之际,惊喜地发现汤碗竟还是热的。
原来鸡汤上覆盖着厚厚的那层鸡油,有如锅盖一样,可以让汤保持温度。
等到要吃的时候,再把把佐料和米线放进去的话,不仅是热的,还能更加爽口。
后来,她试着先把 肥鸡、筒子骨等熬好清汤,上面覆盖一层厚厚的鸡油;米线在家烫好,将各种配料都切得薄薄的,到岛上后再用清汤将配料烫熟,之后加入米线,就可以享用了。
过桥米线这秀才也没辜负了他妻子的心血,不久之后,他在高中解元。
故事传开后,我们所有人赞美他们彼此相爱,也学到了“过桥米线”的做法。
这种独特味道的过桥米线很快就传疯了,由于其独特的口味,味道鲜美在食客中非常受欢迎。
此法一经传开,人们纷纷仿效,因为到岛上要过一座桥,也为纪念这位贤妻,后世就把它叫做“过桥米线”。
以上是过桥米线的“蒙自”说,还有另一个起源故事,也就是“建水”说。
说清咸丰年间,临安(建水旧称)县城鸡市街有一家名为宝兴楼的米线馆,老板叫刘家庆。
某日,一个举止文雅、穿着讲究的人到宝兴楼吃米线,不过这人不走寻常路,偏要按自己的方法吃米线:跟刘家庆叫了碗刚开锅的肉汤,另用一碗抓入米线,再来盘片好的生肉片,然后将生肉片和米线先后挑进滚烫的肉汤中一涮,便开吃了。
后来这人天天来吃,天天如此,就引起刘家庆的注意,自己也照着吃了一次,发现味道果然不一般,连忙请教。
原来这人叫李景椿,清道光乙未(1825年)进士,多年来在外省做官,常常吃 \" 涮锅子 \",返乡后便到宝兴楼仿照用 \" 涮锅子 \" 方法吃米线。
被问及这叫什么米线,李景椿用筷子指着门外的锁龙桥笑答:\" 我从桥东来到桥西吃米线,人过桥,米线也过桥,我这吃的是过桥的米线。
\"建水过桥米线二、建水汽锅鸡早在清代乾隆年间,汽锅鸡就流行在滇南一带。
相传是临安府(今建水县)福德居厨师杨沥发明的吃法。
那年皇帝巡视监安,知府为取悦天子,发出布告征求佳肴,选中的赏银50两。
杨沥家贫,老母病重,为得重赏,他综合了当地吃火锅和蒸馒头的方法,创造了汽锅,又不顾生命危险,爬上燕子洞顶采来燕窝,想一道燕窝汽锅鸡应征。
不料汽锅被盗,杨沥被问欺君之罪,要杀头。
幸而皇帝问明真相,免杨沥一死,并把福德居改名为\"杨沥汽锅鸡\"。
从此汽锅鸡名声大振,成滇中名菜。
那时汽锅鸡的做法很简单,但味道很正。
建水汽锅鸡三、石屏烧豆腐石屏人吃烤豆腐,那更是一道奇特的景观。
不管是县城、乡镇的小集镇,还是嘈杂的集贸市场、街头巷尾,都随处可见街边小吃烧豆腐。
相传,六百多年前,石屏县城有一户人家,住着一对夫妻与母亲,可惜婆婆待媳妇并不好,日常生活中,婆婆连普通的豆浆都不愿让媳妇多饮。
有一天,婆婆要出远门两三日,婆婆前脚刚一走,媳妇后脚便开始磨豆子、煮豆浆,但当豆浆正开锅时,院子里传来了脚步声,媳妇害怕是婆婆回来了,见着会挨骂,便赶忙端起了烧好的豆浆,往灶上的瓦坛里倒。
当她出门一看,原来是丈夫回来了。
于是,她喜滋滋地拉着丈夫进屋喝豆浆。
谁知,揭开瓦坛盖子一看,豆浆已全部凝固成块了。
原来,瓦坛子内盛着一些她刚打来不久的井水。
无奈之中,夫妻俩勉强尝了尝,惊奇地发现,与过去用石骨卤水点制的豆腐不同的是,这释固的豆浆味道意是那样的质嫩味美。
掺入卤水后凝固的豆浆,居然比平时用卤水点制的石骨豆腐还要鲜嫩。
这一惊人的旷世发现,使石屏豆腐以其独到的制作方式和别具一格的口味,名噪天下,流传数百年之久。
清朝时,石屏豆腐就曾一度成为贡品,成了皇室桌上的美味佳肴。
石屏烧豆腐四、腾冲大救驾据说明末清初,李定国,刘文秀等大西军于1656年拥永历帝朱由榔辗转来到昆明。
两年后,清军三路入滇,吴三桂率军逼近昆明,永历帝与李、刘二将率军西走。
至腾冲时,曾几断炊断,危及性命。
腾冲老百姓炒饵块奉上,才算解围。
永历帝叹:这真是救了朕的大驾。
因此,腾冲炒饵块就被称为\"大救驾\"。
“大救驾”是将饵块切成薄如纸的三角形,佐料以鸡蛋、糟辣子,番茄、白菜心、葱为主,只用盐调制咸味,决不放酱油,。
因此,其色彩如水粉画,清新明快,红、黄、白、绿,甚是清秀雅洁。
食之,味道也较清爽,香辣适度,别具一格。
腾冲大救驾五、宜良烤鸭相传,在明人洪武年间,朱元璋封颍川候傅友德为征南首领,率领千军万马奔赴云南,同时带上了自己的御厨——南京著名的烧鸭师傅“李烧鸭”李海山。
后来云南一统,傅友德被朱元璋赐白绫而自缢身亡。
“李烧鸭”闻讯后不敢回京,便隐姓埋名先后在宜良狗街、宜良蓬莱乡的李毛营,经营起烧鸭生意,开了家\"滇宜烧鸭店\",从此宜良烤鸭在云南开枝散叶,代代相传。
宜良烤鸭六、烧饵块饵块的起源有着很多不同的说法,广西、贵州、云南都有人称为饵块的发源地。
烧铒块是用做成薄饼形的饵块在无烟炭火上烤,到微焦黄时,在表面涂芝麻酱、辣酱、油辣椒等,还可夹入牛、羊肉冷片或油条,是美味的地方特色小吃。
不过有个故事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据说很久以前,知府的衙门不知道为何被火烧了,知府下令三个月内所有人家不得生火做饭,突然有一个人心生一记,既然不让我们做饭,我们就在炉子上烤粑粑吃!渐渐地这个消息就传开了。
又因为当时有一句话这么说:“溲米面蒸之则为饵” 因此,人们把这个粑粑叫做“饵块”,并流传至今。
烧饵块七、澄江藕粉康熙年间,云南澄江府人赵士麟在朝为官,任吏部左侍郎时,把母亲带到京城奉养,对母亲非常孝顺。
一日康熙帝召他议事,问及他母亲喜欢吃什么?
赵士麟回答:“她喜欢把家乡出产的藕粉调羹食用,虽年已八十,但精神很好。
”康熙帝听后便想尝一尝,赵士麟忙忙传令到澄江,叫地方官挑选上等鲜藕,精工制成毛片状的藕粉进贡。
康熙帝尝后备加赞扬,每日食用,澄江藕粉因此成为贡品誉满全国。
澄江藕粉八、四川夫妻肺片夫妻肺片是四川省成都市的一道传统名菜,属于川菜系。
该菜品由郭朝华、张田政夫妻创制而成,通常以牛头皮、牛心、牛舌、牛肚、牛肉为主料,进行卤制,而后切片。
再配以辣椒油、花椒面等辅料制成红油浇在上面。
其制作精细,色泽美观,质嫩味鲜,麻辣浓香,非常适口。
早在清朝末年,成都街头巷尾便有许多挑担、提篮叫卖凉拌肺片的小贩,由于用的是牛角料,所以这种肺片的价格非常的低廉。
卖的也是非常的便宜,特别是车夫啊,学生啊,特别的爱吃。
其实这道菜出名的时候,大概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当时有一对夫妻专门卖这个,由于他们的做工精良,麻辣鲜香无比,所以吃的人非常多,并且很快就传到了全国,并且在国内大力的发展,经历过接近一百年的沉淀,就形成了如今的夫妻肺片了。
夫妻肺片九、东坡肉东坡肉又名滚肉、红烧肉。
是江南地区汉族传统名菜,属于浙菜系,同时也属于川菜系,以猪肉为主要食材 。
东坡肉的主料和造型大同小异,主料都是半肥半瘦的猪肉,加入配料焖制而成,成品菜都是码得整整齐齐的麻将块儿,红得透亮,色如玛瑙,入口软而不烂,肥而不腻。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大文学家,文学上造诣很高。
同时,他在美食方面也是个行家,苏轼自称“东坡居士”,东坡肉便是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据史料记载,东坡肉是苏轼在黄州制作的,并且自己记录了下来:“黄州好猪肉,价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由此可以看出,苏轼特别喜欢吃肉,并且技术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但其实东坡肉真正被大众所熟知,是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
当时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苏轼采取有效措施,使当地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杭州的老百姓为了感谢他,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
苏轼并没有独自享用美酒美食,而是指点人们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分给参加疏浚西湖的人们吃,大家吃后无不赞叹,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东坡肉十、老婆饼老婆饼,顾名思义老婆做的饼相传在广州,有一间创办于清朝末年的老字号茶楼,以各式点心及饼食驰名;某日,茶楼里一位来自潮州的点心师傅,带了店里各式各样的招牌茶点回家给老婆吃。
想不到他老婆吃了之后,不屑地说:“茶楼的点心竟是如此平淡无奇,没一样比得上我娘家的点心冬瓜角!”这位师傅听了之后心里自然不服气,就叫他老婆做出“冬瓜角”给他尝尝!老婆就用冬瓜蓉、糖、面粉,做出了焦黄别致的“冬瓜角”;这位潮州师傅一吃,风味果然清甜可口,不禁称赞起老婆娘家的点心!隔日,这位潮州师傅就将“冬瓜角”带回茶楼请大家品尝,结果茶楼老板吃完后更是赞不绝口,问起这是谁哪一间茶楼做的点心?师傅们说:“是潮州老婆做的!”于是老板就随口说这是“潮州老婆饼“,并且请这位潮州师傅将之改良后在茶楼贩卖,结果大受好评!“老婆饼”因而得名。
老婆饼对于这一道道美食来说,这样的美丽传说永远只是锦上添花的存在,真正能让大家记住它们的,还得是味道。
上面10道美食你吃过几道呢?
有机会一定要尝尝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