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北平抗战的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该如何评价呢?
长城抗战,面对优势日军,发挥夜战近战之力,喜峰口偷袭得小胜,于是大肆宣传。
实则最激烈的战斗都在古北口。
但国府当时需要精神力量……于是树立了一个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时代魂!而后何梅协定签订,华北成为军事空白地带。
遂趁机占据冀察平津之地,明里奉南京政府为尊,实则为半独立王国。
截流地方税款大肆扩军,数年之内,使一个三师编制的二十九军,达到十几万人,且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又与日本人眉来眼去,面对鬼子的蚕食,与日本人及一众汉奸,成立了冀察政务委员会。
七七事变,坐拥十几万大军,面对日本华北驻屯军区区万余人,仅放了几枪便不战而逃,致使华北快速沦陷。
但又一次发挥舆论武器,大肆宣传抗日口号。
又成功的将自己打造成一个“民族英雄”的形象。
当时国府又需要精神武器,于是就默认了这个“民族英雄”了!事变后,花生米令其于京浦路继续抵抗,阻日寇南下。
又发挥军阀爱命根子的本色,多次避战。
终于被花生米强行去职“养病”去了。
在四川大后方与一女护士厮混,日子过得固然惬意。
但一个军阀,失去了枪杆子,就等于失去了半条命。
终于郁郁寡欢,闷闷不乐而亡!想想大多数退休领导,大家应该能理解他的心境!据说其晚年常恨恨不能上阵报国杀敌,然而1937年的下半年,那么多的报国时机摆在他眼前,他为何无动于衷?
?
后世的历史,本着卢沟桥抗战的对中华民族的标志性节点价值,肯定了抗战第一枪的历史意义。
然而他十几万大军,未经大战,基本全部南撤,又在后来的数月间,置司令长官命令不顾而阴奉阳违,多次避战。
这段板上钉钉的历史,任他抗日口号喊的再响,只怕也难以洗白!综上所述,宋本质上就是一个旧军阀,坐上了时代的潮流,但没有时代思想,更没有民族的责任感。
在长城抗战中虽有小功,但在历史紧要关头,总体还是以个人利益为重的民族罪人。
和韩复榘张学良的作为基本一样,只不过他比那两都聪明,懂得舆论的妙处!另外,我想说的是!如今一些天真的网友,总喜欢挖掘一些军阀、黑帮大佬身上的闪光点,给他们戴上“爱国”的帽子。
幻想他们在国难当头时,纷纷挺身而出,为国效力。
实际历史上,军阀的底线,从来都不是民族利益,从来都先考虑自己的枪杆子。
为了这个命根子,他们也经常会用“抗日”这面大旗,给自己立人设,因为他们懂得有枪杆子就有一切的道理,也知道民众喜欢听的话。
如阎锡山三个鸡蛋上跳舞、刘湘喊着抗日口号率部出川后暗地里串联反蒋、龙云助汪精卫出逃,一边抗战一边暗通日军、李宗仁白崇禧把杂牌军摆在前面挡枪,桂系人马常年在大别山“游击”……他们的表现,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