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爵位是“公、侯、伯、子、男”5种,为什么西方也一样?

2023-01-28
8 阅读

这其实只是一个巧合而已,当然,翻译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相信很多人都是先知道西方有公爵、伯爵这些,然后回过头来看中国历史,发现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有这五等爵位,所以很多人就都混乱了,怎么两边儿的爵位都一样。

中国的公、侯、伯、子、男这五等爵位的定型是在西周时期。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取消帝号,自称为王,而在王位之下,还有上面说的这五等爵位。

而这五等爵位也被后世的王朝所沿用,只不过后世沿用的不止是这五等爵位,还有王爵。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自从秦始皇称皇帝之后,王这个称呼就成为了帝位之下的最高爵位。

而且又经常被分为亲王、郡王两个大的等级。

所以,封建帝制时代的爵位至少有六种:王、公、侯、伯、子、男。

在西方,中世纪的时候,国家都是被教皇所统治的,教皇底下是各个国王,国王底下就是这五等爵位。

我们先人在翻译西方爵位的时候,估计是发现他们刚好也是五等爵位,所以就按照中国古代的公、侯、伯、子、男这五等爵位的名字来称呼他们。

那么,为什么现代的人,谈到这五等爵位,先想到的是西方,而非中国古代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最主要的是,西方人的称呼比较少,能彰显他们地位的往往就是爵位,所以经常就以爵位相称。

而在中国古代,情况要复杂得多。

首先,中国古代的爵位,很多只是一个荣誉称号。

古人被封爵,要么就是皇亲贵胄,要么就是立了功劳的大臣及其子孙后代。

你所封的爵位可以显示你的社会地位,但不代表你的个人实力,不代表你对社会的影响力。

我们觉得一个古人很厉害,往往是因为他身居的职位、或者他的具体事迹、所立的功劳来判断的,而不是基于他的爵位。

所以,我们更容易记住的是一个人的职位,而不是他的爵位。

如果你继承了你祖宗的爵位,但是你能力平平,对当时的社会没有任何影响,那你可能连被写进史书的资格都没有。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其次,中国古代的爵位称呼较为复杂,不是只叫公爵、伯爵就行。

我们看古代的书,经常可以看到护国公、陈国公等等称呼,这个其实就是公爵的称呼。

只不过,我们并不是干巴巴地只讲公爵这两个字,我们一般会在前面加上具体的称谓、或者封号,这样才能区分谁是谁。

毕竟,中国的人口多、官员多,封爵的数量肯定也多,西方那些国家跟我们没法比。

如果都称呼公爵,那聚在一起的时候,那么多人,谁知道你叫的是哪个。

所以说,我们的叫法会更加复杂,而这也就弱化了公爵、伯爵这几个词语在我们脑海中的印象。

这就导致很多人都以为公爵、伯爵这五等爵位是西方来的,属于舶来品。

但实际上,我们只是在翻译的时候,套上了西周时期制定的这五等爵位的名称而已。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