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上兵伐谋最经典的战役是哪一个,为什么?

2022-08-13
4 阅读

中国历史是一部历代军事家推动的光辉历史。

而在近代历史上,毛主席无疑是最出色的战略家、军事家之一。

个人认为,毛主席的战略水平,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能位居前五之列。

兵圣孙子曾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在中国战争史上,毛主席指挥的平津战役就直接体现《孙子兵法》记述的这段兵家至理名言!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人民的支持是毛主席战无不胜最大的法宝平津战役与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并称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决定天下归属的大决战。

与其他两次战役相比,平津战役少了些激烈厮杀,是唯一一次战前胜负已分,基本没有悬念的决战。

尽管如此,平津战役同样精彩绝伦,动人心弦,令人叹为观止。

因为,这是毛主席军事战略思想的又一次闪光之处,也是解放战争时期最能体现上兵伐谋观点的一次典型战役。

这是怎么回事呢?

01、 战前形势1948年11月29日,东北野战军与华北军区(华北军区俗称华北野战军,实际上在正规文件中华北军区部队并没有划为野战军,而是受军委直接领导的主力野战部队)发动了著名的平津战役。

准备解放以北平(今北京)、天津为核心的华北地区。

此时,东北野战军已经胜利结束辽沈战役,歼灭敌人47.2万人(包括蒋介石“五大主力”的新1军和新6军),顺利解放东北全境。

东北是当时中国重工业中心,解放东北后,解放军拥有一个巩固的战略大后方,实力大增的东北解放军成为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在讲平津战役时必须要了解辽沈战役胜利、解放东北对整个平津战役的影响)。

此时,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西北野战军、华北军区连战连捷,四面开花,解放军已经进入战略进攻阶段,国民党部队已经陷入绝对的下风,只能固守一些重要城市。

(注:解放战争整体阶段分为: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解放军战略防守,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重点进攻,其结束的标志性战役孟良崮战役;1947年7月至1948年8月解放军战略反攻,将战争引向广大国统区,其标志战役就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战略决战,开始标志就是解放济南战役,包括三大战役;1949年1月至1955年2月最后就是三大战役后的解放军追歼阶段,其标志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至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战争形势彻底被扭转,解放军基本摧毁了蒋介石赖以统治的军事主力,天下大局已定。

平津战役示意图而在华北,事实上当东北野战军解放东北、华北军区由之前的战略防守转为战略进攻后,华北顺利解放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平津战役中,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的对手是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

而正是傅作义的特殊身份,让整个平津战役变得有些与众不同。

02、名将傅作义傅作义,山西临猗人,1911年10月,16岁的傅作义参加辛亥革命,成为太原起义军一员,正式开始自己的军事生涯,不久,山西成为晋系军阀领袖阎锡山的地盘,1918年9月,傅作义从保定军校毕业后,正式加入晋军,逐渐成为阎锡山帐下大将。

1928年10月,涿州之战,傅作义一战成名,成为天下名将。

1931年12月,傅作义出任绥远省政府主席兼全省保安司令部司令,从此晋军又分裂出来了晋绥军。

身为晋绥军领袖的傅作义隐隐有独立门户的趋势。

晋军名将傅作义全面抗战爆发后,傅作义是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麾下第7集团军总司令,第2战区北路军总司令。

整个抗战时期,傅作义与八路军关系亲密、合作无间,甚至傅作义麾下主力35军有“七路半”之称。

1938年12月,傅作义出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司令长官朱绍良,第八战区辖甘肃、宁夏、青海、绥远)兼第二战区北路军总司令。

从此傅作义正式脱离阎锡山,成为一方诸侯,建立了以绥远为核心的大本营。

傅作义是一个抗日名将,连连大捷,打得日寇闻风丧胆,他主政的绥远也是一片欣欣向荣。

傅作义是当之无愧的进步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抗日名将傅作义也正因为这样的经历,傅作义并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反而与我党关系亲密。

也正是抗战时期,傅作义与八路军有着一段美好的合作经历,为我党争取他回到人民怀抱奠定的基础。

解放战争爆发后,傅作义出任张垣绥靖公署。

尽管傅作义从情感上出发,并不想与解放军兵戎相见,可阵营不同,各为其主,他还是与解放军展开激烈厮杀。

傅作义对战的解放军主要就是以华北军区为主。

傅作义不愧是一代名将,军事才华非常突出,麾下部队战斗力非常强劲,解放战争之初,华北军区吃够了傅作义的苦头。

03、一字长蛇阵1947年12月,傅作义出任华北“剿总”司令,主要驻守北平、天津、保定一带。

平津战役前夕,傅作义统帅的部队有4个兵团、12个军50 多万人。

这支庞大的部队只有40%是傅作义的嫡系部队(主要有35军、101军、104军、105军四个军),其余都是蒋介石嫡系部队(主要有13军、16军、62军、92军、新5军)。

傅作义能指挥自己的嫡系部队,但是对蒋介石嫡系他的指挥就有些失灵了。

蒋介石在华北的嫡系部队实际只听华北“剿总”副司令兼北平警备司令陈继承的命令,对傅作义的命令经常置若罔闻。

陈继承也是保定军校毕业生,后来曾任黄埔军校教官,是蒋介石心腹将领,对蒋介石忠心耿耿,但他军事水平非常拙劣,蒋介石在军事上只能靠傅作义。

而傅作义与陈继承矛盾十分尖锐,两人连面和心不和都称不上,根本就无法做到同心协力。

辽沈战役结束后,傅作义深知华北已经成为险地,自己恐怕很难守住。

可是,傅作义却摆出一个东西向的一字长蛇阵,将部队放在了北宁铁路和平绥铁路沿线500多公里狭长地带上。

其中蒋介石中央军3个兵团8个军25个师,放在北平以东;晋绥军1个兵团4个军共17个师,放在北平。

一字长蛇阵最大的弊端就是容易被拦腰截断,首尾不能相顾,解放军可以随时、随地突破。

傅作义摆出的一字长蛇阵傅作义也是一代名将,为何他明知此阵危险,却又不得不为之呢?

这是因为傅作义知道,自己对付华北军区部队已经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如果东北野战军一旦入关,华北必丢无疑。

傅作义根本就没有死守华北的打算。

他想撤军!往哪撤哪呢?

首选是大本营绥远,可绥远只是一个小省,经济落后,一马平川,就算退往绥远,也不过是苟延残喘,再说中央军也不会去绥远。

第二选择是退到华东,可他华东不是他的地盘,一旦去了华东,自己就没了根据地,迟早会被蒋介石吞并。

傅作义选来选去最终决定,做好退回绥远的准备,暂守平津保,视情况,再作打算。

傅作义(左一)与蒋介石而蒋介石对华北的选择更为纠结,他也知道,解放军如日中天,东北丢了,华北也守不住。

雪上加霜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华北中央军成为他最后一支可机动使用的兵力。

蒋介石想保住这支部队,撤回华东,支援中原战场,投入即将爆发的淮海战役。

可是,一旦放弃华北,华北和东北连成一片,对华东、中原压力更大。

而且,蒋介石抱有一丝侥幸心理,东北野战军大战初歇,还要3个月到半年的休整,暂时不会入关。

以华北的实力,可以与华北军区抗衡,淮海决战在即,他迫切希望华北能分担一些压力。

只要淮海战役能赢,到时还可以华北为跳板,反攻东北,反败为胜。

最后,蒋介石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一旦华北顶不住,他可以让海军接华北中央军南下。

于是,蒋介石和傅作义终于达成共识,华北不能放弃,平津必须守。

至于守不守得住,那就看天意,看淮海决战的结果。

正是蒋介石和傅作义的复杂心理,华北的部队处于一种欲逃不逃,欲守不守,进退失据,上下两难的境地。

进退两难的傅作义这就是傅作义摆出一字长蛇阵的原因,既然寄希望于守住平津,又想方便逃跑。

这也是平津战役前夕,傅作义和蒋介石的战前心理。

04、毛主席的部署毛主席一眼就洞穿了傅作义和蒋介石的心理。

此时,解放军在华北形势十分明显。

只要解放军不计代价猛攻,华北解放只是时间问题,此战胜局已定。

但是北平和天津是历史名城,一旦猛攻损失太大,搞不好千年名城会毁于一旦,这是解放军不愿意看到的。

而且,毛主席的战略目光已经不局限于平津战役,而是放在了整个解放战争形势上。

对于整个战争形势来说,淮海大战在即,此战关系重大,直接决定天下归属,此时胜负难料,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一旦解放军在华北操之过急,让蒋介石和傅作义狗急跳墙,迅速逃回华东,将对淮海战役造成非常大的麻烦,改变对阵双方实力对比。

因此,平津战役的战略目的,不是快刀斩乱麻,迅速解放华北,而是将敌人留在华北,然后聚歼之。

如果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促使傅作义起义、投诚,那就最好不过了。

三大战役时期,毛主席在西柏坡指挥战役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毛主席迅速做出部署:1、华北军区第1兵团停止攻打太原,围而不打,阻止阎锡山出来捣乱;2、华北军区第3兵,暂时停止解放绥远,避免傅作义率部驰援绥远;3、东北野战军麻痹敌人,造成不会立即入关的假象,暗中随时准备入关。

等傅作义、蒋介石放松警惕,决定再守平津后,毛主席又抓紧时间,命令:1、华北军区第3兵团包围张家口,切断晋绥军西逃绥远的道路,同时还能让傅作义派兵西援,分散敌人力量;2、华北军区第2兵团和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出击北平至张家口一线,隔断北平与张家口的联系,拖住敌人;3 、东北野战军立即入关,切断敌人南逃的路线,聚而歼之。

4、地下工作者加快争取傅作义投诚。

这就是毛主席在平津战役的战前部署。

在毛主席的部署下,解放军对敌人 “围而不打”, “隔而不围”,即只作战略包围,不作战役包围, 等彻底切断敌人南逃路线后,将敌人从惊弓之鸟,彻底变成笼中之鸟后,再采取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战术,从容歼敌,迫使傅作义投诚。

毛主席的部署是从解放战争整体局势出发,不计较一城之得失,不在意一时之胜负。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先围住敌人,打掉敌人实力,促使其不战而降,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果然,平津战役打响后,傅作义的部队既没有逃跑,也没有顶住解放军的雷霆一击,溃不成军,尤其是傅作义最精锐的发家王牌部队35军被歼灭后,傅作义彻底失去了负隅顽抗的实力。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以解放军大获全胜而结束,傅作义更是知道国民党大势已去,自己已经无路可去。

在地下工作者的统战下(其中包括傅作义的女儿傅冬梅),傅作义迷途知返,毅然决然决定向解放军投诚,回归人民怀抱。

1月31日,傅作义在北平接受和平改编,解放军入驻北平,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经典照片,解放军和平入驻北平平津战役的胜利,既是毛主席军事谋略的胜利,更是政治谋划的胜利,上演了一场精彩纷呈、让人叹为观止的上兵伐谋!后来,叶剑英元帅在曾评价毛主席在平津战役中展现出来的指挥艺术曾由衷感叹道:“‘兵贵神速’和‘出敌不意’的军事原则,为一般军事家所熟知,但毛泽东同志运用之妙,却超乎寻常……‘围而不打’和‘隔而不围’的作战方针,以及延缓华东战场对杜聿明集团残部最后歼灭部署的指示,则更表现了军事指挥上的高度艺术。

”这段评价无疑是对平津战役最好的注解!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