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姨娘分宫花,贾家三姐妹首位黛玉放其后,为何如此安排?
在开始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先纠正一个问题。
题目中说“薛姨娘”分宫花。
但在《红楼梦》里,没有“薛姨娘”这一号人物,有的是薛姨妈。
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说起原因,也不复杂。
称呼的本质,是为了区别人物。
在书中荣国府的环境之下,如果薛姨妈被称为薛姨娘,那么就跟赵姨娘,周姨娘产生意义上的混淆。
以为她们是一样身份的人呢。
其实差别很大。
前者在家中是侍妾,也就是奴仆的身份,而薛姨妈却是一家之主的太太奶奶身份。
薛姨妈是贾宝玉的姨妈,当然叫姨娘意思完全一样。
但是,贾宝玉永远不会在称呼她“姨妈”之前加上姓。
正如不会叫自己的妈妈之前加上姓一样。
如果贾宝玉有好几个姨妈,也顶多用“大姨妈”、“二姨妈”、“三姨妈”之类区别。
这方面,贵族平民无甚差别,都一样。
回到正题。
薛姨妈在分宫花的时候,先提贾家三位小姐,再提黛玉,最后提凤姐。
这种安排,没有任何问题,所以在这上面找毛病的,要不是对中国文化的不了解,就是吹毛求疵。
下面我们简单的分析一下。
作者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情节?
这样的设计有什么好处?
稍懂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文学作品,是有主题的。
作者都会按照表达主题的需要,来安排素材,设计情节。
但《红楼梦》的主题,就是见仁见智的。
按鲁迅的话说,有见“易”的;有见“淫”的;有见“排满”的;有见缠绵的;有见宫纬秘事的。
但曹雪芹在第一回中,就已经说了,此书“大旨谈情”。
曹雪芹当然没说谎。
因为情是在现实中的,世上从来没有离开社会现实而独立存在的“情”。
所以,书中一切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背景,都是为表现情,而出现的背景。
“送宫花”的情节,也是为反应人物性格,最终为写情服务的。
《红楼梦》还有个别名叫《金陵十二钗》。
十二钗是书中的主角。
通过送宫花一事,把书中主人公一大半串连起来。
通过她们面对宫花时的反应和态度,揭示她们的性格。
而性格又决定了命运。
薛姨妈住在荣国府,如果要给贾府的小姐们送东西,应该派自家的奴婢前去,为什么会使唤贾家的奴仆周瑞家的而心安理得?
原因是,周瑞家的是她姐姐王夫人的陪房。
周瑞家的是王夫人没结婚之前的丫环。
是王家陪送给贾家的奴婢。
薛姨妈也是她的旧主子,所以,可以心安理得的,派她点捎带脚的事。
对于贾家的其它人,薛姨妈大约也不会安排这样的事。
宫花这个道具也安排的非常巧妙。
薛家是皇商,是为皇家做采办的。
所以,会常常经手皇家用品。
堆纱的新巧宫花,对普通人来说,是一辈子难得的奢侈品。
但对于公侯之家的小姐来说,既是可用的时尚之物,又不是太珍贵的东西,所以,拿来送人,刚刚合适。
宫花是十二枝。
薛姨妈是这样分配的:“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两枝,下剩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了凤哥罢。
”薛姨妈住在贾府。
送东西先考虑贾家的三位小姐,这一点问题都没有。
三位小姐有了,接下来才考虑住在贾家的其它亲戚,这就是林黛玉。
如果史湘云当时也在,肯定也有她的两枝。
最后剩下的四枝,都给凤姐。
也可以理解。
因为薛姨妈是凤姐的亲姑妈,所以,薛姨妈在送东西的时候,最后考虑她。
东西多了,自然会多给她,东西少了,不给她也没关系。
因为感情亲近,不会存意。
戴花,是年轻姑娘喜欢的。
所以,薛姨妈先考虑姑娘,再考虑媳妇,也就是已婚人士。
也是正常的。
荣府有两个年轻媳妇,王熙凤和李纨。
因李纨是寡妇,就不用考虑了。
薛姨妈安排周瑞家的送花的时候,王夫人也在。
周瑞家的就是来给王夫人汇报事的。
王夫人说:“留着给宝丫头戴罢了,又想着她们!”薛姨妈道:“姨娘不知道,宝丫头古怪着呢,她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
”这是在写宝钗的性格。
虽然是年轻的姑娘,但宝钗的情感是压抑的。
她不愿意张扬青春的美丽。
这是受女德教育“存天理,灭人欲”的结果。
这种压抑,是她在结婚后,过着没有爱情的日子,依然能够生活下去的支撑。
看看朱安、张琼华们的人生经历,就可以理解薛宝钗了。
迎春和探春二人的现是:忙住了棋,都欠身道谢,命丫鬟们收了。
这是正常表现。
惜春的表现是:“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她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哪里呢?
”说着,大家取笑一回,惜春命丫鬟入画来收了。
惜春的表现,也应了最后的结局。
周瑞家的送给凤姐的时候,凤姐两口子正在家里忙着白昼宣淫。
平儿奉命代为处理:平儿听了,便打开匣子,拿出四枝,转身去了。
半刻工夫,手里拿出两枝来,先叫彩明来,吩咐她送到那边府里给小蓉大奶奶戴去,次后方命周瑞家的回去道谢。
这时的凤姐与贾琏的感情还是很好的。
《红楼梦》第五回中有“意淫”与“皮肤滥淫”的说法。
贾琏是后者的代表人物之一。
凤姐和贾琏的关系也说明了,生理的需要是维系情感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后来凤姐身体有病,不能满足贾琏需要的时候,她就离“哭向金陵”的结局不远了。
林黛玉是《红楼梦》的第一女主。
说并列第一女主也可以。
送宫花一事,是反应黛玉性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
说她小性子固无不可,但更重要的是,从这个小事上,看出了她寄人篱下的孤独感以及渴望母爱的潜意识。
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
”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
”黛玉再看了一看,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替我道谢罢!”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
黛玉的话里明显的体现出一种高智商和低情商的特点。
因为内心敏感,当然希望人家都关注她。
但是,人际关系是从关系出发的。
周瑞家的虽然不能得罪她,但也没必要讨好她。
所以,周瑞家的一声不吭。
大观园里所有人,都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
只有黛玉能。
因为这话就是她内心的所思所想,所以,她就直接说了出来。
这是她的真性情。
反映了真实的人性。
如果换了薛宝钗,是断然说不出这样的话的。
说话是为了社交,社交是为了为自己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所以,说话的时候,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林黛玉的性情和直率,是和从小丧母有关的。
是与没有人教她“女德”有关。
贾雨村虽然学富五车,但不可能教林黛玉怎样做一个女人。
如果这样,贾雨村就不是贾雨村,而是张易之、冯小宝了。
林黛玉刚到贾府的时候,别人问她读了什么书?
她答,刚读完《四书》。
后来,她问三春都读了什么书?
她的外祖母答:“读什么书,不过识几个,不做睁眼瞎罢了。
”林黛玉立马就知道自己前边的回答错了。
林黛玉毕竟是绝顶聪明的,后来人家再问的时候,她就知道答案了。
这就是林黛玉与贾母们在女德问题上的冲突。
林黛玉因为没有母亲的灌输,所以,不太有女德的观念。
也因此表现出了率性和天真。
而薛宝钗正好与之相反。
这是二人的不同性格产生的原因。
但无论是谨守女德,还是天真率性。
最后的结局都是悲剧。
这才是“革命家看到排满”的原因。
排满的本质,就是反封建礼教道德。
总之,“金陵十二钗”有十二个女主,通过“送宫花”一事,一大半人展露了性格。
她们的表现,都与情之一字有关,都与最后的结局有关。
这样的文字,不是曹雪芹这样的文学巨匠,谁能写的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