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酒的酿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怎么酿造的?
一看到这个问题,我就忍不住笑出声来。
后魏时期成书的,《齐民要术》,严肃严谨的古代工农业生产技术全书,在阐述酿酒工艺流程时,一本正经地强调了一条禁忌:不能让鸡和狗看见。
如果那时候有朋友圈,狗子大概会发一张黑人问号脸的单图,配上文字:“铲屎的今天跟我说,呆在屋子里不要出去,自己却准备了很多吃的,悄咪咪走了。
他是不是在外面有别的狗了?
!”狗子的狐朋狗友们,七嘴八舌回复,其中一条是“你应该担心他是不是在外面有猫了”,引发朋友圈里的种族炮,猫狗的粉丝各自战队撕逼。
狗子的问题并没有解决,烦躁焦虑,狗子,卒。
它朋友圈里刚好有只德高望重的鸡,私信回复它:“莫怕。
七月寅日,你主子酿酒去了。
记住,这事情鸡犬回避。
“接下来是正经回答:酿酒得有原料,就重要的就是粮食和酒曲。
长流漂米《天工开物》,曲糵第十七卷,跟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北宋《北山酒经》等书一脉相承,详细酒母、神曲和红曲的制作和用途;拌信成功 凉风吹变留下3条宝贵经验:1.筛选复壮曲种;2.用明矾水调节培养基的酸度;3.培养过程中实行分段加水法。
张翀《饮中八仙图》屏,贺知章种花家酿造技术历史悠久,但对酿造过程的详细、严谨的记述,却以《齐民要术》为最早。
在书中这个几个章节里:造神曲并酒等第六十四 白醪酒第六十五 笨符本切曲并酒第六十六 法酒第六十七从作曲开始,先用淀粉、蛋白质、很干净的水混合作成培养基;让它在定温、定湿、不见光的密室里,拦截着大气中浮游着的曲菌孢子;这就做成了含有曲菌的菌丝体,酒曲。
张翀《饮中八仙图》屏,汝阳郡王李琎书里详细讲解了三斛麦曲、神曲(共有四种)、卧曲等六种治曲的方法;以及多种造酒的方法,对如何浸曲、蒸米、下酘的酿酒过程及环境、温度(特别注意说明在发酵过程中保持定温的必要)、湿度、洁净程度;包括水质对酒的质量的影响,收藏酒的办法,基本上等于现代的工业酿酒流程工艺手册。
张翀《饮中八仙图》屏,李适之全文挺长,摘几个好玩的:七月,取中寅日, 使童子著青衣, 日未出时,面向杀地, 汲水二十斛。
勿令人泼水! 水长,亦可写却,莫令人用。
“童子著青衣”!童子!也就是说,你们这些跟着日本外教,学习生理卫生知识、且积极实践的糙老爷们,是没机会参与做酒曲的最初步骤的!张翀《饮中八仙图》屏,崔宗之然后,是许愿。
老祖宗做酒曲时,在祷告业务窗口服务的是这几位神:东方青帝土公,青帝威神;南方赤帝土公,赤帝威神; 西方白帝土公,白帝威神; 北方黑帝土公,黑帝威神; 中央黄帝土公,黄帝威神: 某年月,某日,辰朝日,敬启五方五土之神“祝曲文”内容,和我们现在的加薪升职申请差不多,blabla之后,最后还要毕恭毕敬地表达一下,对这五位大神工作效能的期(监)待(督):敬告再三,格言斯整。
神之听之,福应自冥。
人愿无违,希从毕永。
急急如律令!翻译成礼仪之邦的雅言,就是:重要的话我已经说了三遍,你就按我的意思办。
种花家对人对神,一视同仁,我敬你香火,你受我考核。
过去遇到大旱之年,经常有村民,把龙王庙里的龙王塑像拖出来曝晒:你还不下雨!我让你不下雨!我让你渎职!你试试!这体现了我们平等博爱的淳朴民风,谁说只有DC宇宙里的哥谭市是世外桃源呢,我们也是啊!张翀《饮中八仙图》屏,苏晋接着浸泡酒曲,与粮食混合:浸曲三日,如鱼眼汤沸,酘米。
曲浸了三天,冒出鱼眼大小的气泡时,就下米。
“鱼眼汤沸”,老祖宗对这类事物的描述很接地气,在落地操作时,容易上手。
类似的,还有陆羽在《茶经》中说到泡茶的水:其沸如鱼目, 微有声为第一沸, 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 腾波鼓浪为三沸很形象,一看就知道是啥,实践起来几乎没有摩擦力。
张翀《饮中八仙图》屏,李白混合好了之后就发酵,装不装坛子都行:任意举阁,亦不用瓮盛。
瓮盛者,则曲乌肠。
“乌肠”者,绕孔黑烂。
我们现在土法酿酒也都这样,堆进瓮子里之后,会在米饭中间掏出一个洞来;“乌肠”就是这个洞的周围,米饭变黑发烂。
如果将没有干透冷透的曲饼,收在瓦瓮里,则因为吸收水汽,有一部分霉类会开始从新生长,因此消耗掉曲中的淀粉,引致“烂”。
生长达到一定时候,因为环境恶化,从新生长了的霉便得又长出孢子囊来;曲菌孢子囊是黑色。
因为水汽在这样穿成的孔中更容易凝聚,孔中也更容易有黑色的孢子囊出现,所以,“肠”就“乌”了。
张翀《饮中八仙图》屏,张旭然后就是开头的那个“千万不要”:不得令鸡狗见。
又神曲法:以七月上寅日造,不得令鸡狗见及食。
《齐民要术》对古代酿酒工艺流程的介绍,专业性和系统性,毋庸置疑。
张翀《饮中八仙图》屏,焦遂到了元代,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白酒”,也就是高度的蒸馏酒。
蒸馏的方法,就是加热液体变成蒸气,再使蒸气冷却凝成液体,从而完全除去其中的杂质。
通过蒸馏法获取的烧酒,颜色清亮,纯度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更容易长久保存,因其“与火同性,得火即燃,同乎焰消”,所以又叫“火酒”。
蒸馏酒的发明,在酿酒史上是具有革命性质的。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这一观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
葡萄酒产自西域,属于典型的外来酒,是汉武帝开通“丝绸之路”的结果。
《本草纲目·谷部四·酒》:烧者, 取葡萄数十斤, 同大曲酿酢。
取入甑蒸之,以器承其滴露, 红色可爱。
古者西域造之, 唐时破高昌, 始得其法。
以下是夹带私货环节:《天工开物》我看了六七遍,每次都用不同颜色的笔做标记;《齐民要术》也通读了两遍;这两本书实在太有意思了,但凡你想知道的古人关于农业手工业生产的事儿,基本都能在里面找到答案。
书里彩蛋多多,经常会碰到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语句(绝对不是贬低,只是我们回看那个年代的知识,觉得好可爱),作者那认真的模样,我是很想相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