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谁的书法堪称一流?

2023-02-04
7 阅读

何绍基(11799——1878年)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道州(今湖南道州县)人,故又称“何道州”。

他学书法“从篆分入手,故于北碑无不习,而南人简札一派,不甚留意。

”“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蝯叟自评》)。

他临习碑版十分勤奋,多达近百通。

楷书学颜真卿,参以北魏的《张黑女墓志》笔法。

何绍基临习碑版不斤斤于点画的肖似,注重摄取神韵,故能陶冶众碑,铸成一体,真草隶篆都有独家新意,尤以隶、草享盛名。

他以颜楷笔法写隶书,点画浑厚,大气磅礴;写草书揉以北碑、篆隶笔书,出神入化,不可端倪。

李瑞清(1867——1920年)字梅盫,晚自号清道人,江西临川人。

出身于书香名门,其父李宗翰(号春湖)亦为清中期书法名家,与刘墉(石庵)、程春海(恩泽)并称为“一石两水”,“书品之深,并世无偶”(马宗霍《棲岳楼笔谈》)。

李氏家藏金石善本甚富,故李:瑞清自幼即浸渍其中,“习训诂,钻研六书,考览鼎彝,喜其瑰伟,遂习大篆”。

“长学两汉碑碣”,“年二十六习今隶,博综六朝”(李瑞清《鬻书引》)。

李瑞清在师法金文、秦汉六朝右刻的同时,也极注意吸收前辈书家学习碑刻成功经验,把篆隶楷互相参合,其后更以碑入帖,陶冶南北、矫偏碑弃帖之弊,卓然成家。

马宗霍论一具书法曰:“清道人自负大篆,而得名则在北碑,余爱其仿宋四家,虽不形似,而神与之合,其行书得力于山谷,晚岁参以西陲木简,益臻古茂”(《棲岳楼笔谈》)。

李瑞清的书法成就是多方面的,而创造性最强的确是他的大篆,用笔极涩,寓直于曲,挺健而生动。

不知者以为做作,实乃数十年刻苦实践和精心研究所得。

他的宻友曾熙评其大篆曰:“仲子为篆则以神遇而不以形遇,其神也若蹲,其仰也若垂,其抱也若背而驰,其激发也若执圭升堂,雍和而有节,其谲变也,海怒岳严,而莫测其蕴也。

静而观之,宗庙之上,俎豆之旁,钦钦乎其容也。

是殆陶铸文武而糟糠秦汉也。

”曾熙(1861——1930年)字子缉、季子,号俟园,晚号农髯,湖南衡阳人。

书法由帖入碑,自成一家,隶书、章草尤受时人推崇。

与李瑞清齐名,世称“北李南曾”。

康有为曰:“农髯于道州(何绍基)为同乡,其八分可以继美,而其最得力者在《华山》、《夏承》,皆圆笔也,由圆笔以下穷南碑,故其行楷各体皆逸,体峻者见气骨,体逸者见性情,所谓阴阳刚柔相济者也”(《广艺舟双楫》)。

李瑞清则盛称曾熙为今之蔡邕,“魏晋以来,能传中郎之绝学,惟髯一人。

”马宗霍谓章草自唐以来,一直不振,“自曾先生出,知章由隶变,与八分同源,因合分隶以为之,遂尔默契汉矩,奄迈晋规,有清一代,无可位置”(《棲岳楼笔谈》)。

曾熙的弟子沈曾植也为晚清一大书家。

郑板桥(1693——1765年)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擅绘画,客居扬州,为“扬州八怪”之一。

他的书法学汉魏诸家,古碑断碣,无不临习,真草隶篆皆能。

他以隶书入行楷,杂以草篆,间以画法,自名为“六分半书”。

字的大小、宽窄无定法,且悬殊较大,通篇章法如乱石铺街,大小错落,疏宻相间,呼应有致,生意盎然,对当时流行的馆阁体充满了嘲弄、戏谑的意味。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