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镇的存在究竟是利还是弊?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后为什么不撤除“藩镇”?
唐朝藩镇是“利”还是“弊”,这主要看你站在什么立场来评价。
通常网友都爱站在唐朝皇帝的角度来评价这一问题,自然觉得藩镇的存在是“弊”。
但是对于生活在唐朝割据藩镇内的老百姓来说,这些割据藩镇的存在才是他们幸福生活的保障。
别以为兰台是在和大家开玩笑,兰台很认真的。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枢为了收复被武将们割据的藩镇,在中枢可以控制到的地区拼命征税养兵,结果就是不到30年时间,作为唐朝中心的关中地区老百姓不堪重赋,大批逃亡。
而在割据藩镇这一边,武将们为了和长安争取民心,他们纷纷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哪怕为了抵御长安的讨伐,不得不大肆征兵,这些武将们也尽可能让赋税显得公平。
他们本人更是“粗衣粝食、不尚奢华”,虽然贵为节度使,但是天天和大头兵们“同吃同住”。
他们之所以这么干,倒不是他们心善,而是他们相比唐朝皇帝,先天就没有什么优势,为了争取藩镇内士兵以及老百姓的支持,他们当然不敢奢靡。
正如三国时期,虽然蜀国的税赋也很重,但是由于诸葛亮和大家同甘共苦,所以四川老百姓也并不觉得重税有多苦。
同时,为了防备长安的讨伐,节度使们大量征招本地人当兵,使得藩镇军队里出现了大量本地人,这样一来,如果胥吏收税时盘剥太厉害,就直接损害了军人家属的利益,而损害军人家属利益就是损害军人的利益,损害军人的利益就是损害节度使的利益。
所以,割据藩镇的节度使对于自己治下的腐败都是零容忍,不仅是零容忍,还是“杀全家“;如果藩镇的某一个文官敢于贪污,那么被杀的不仅仅是他本人,还有他全家。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史料上记载了大量唐朝中枢控制区域老百姓的大量逃亡,但是割据藩镇治下的老百姓并没有大量逃亡的记载。
甚至到了五代乱世,作为割据藩镇的“河北三镇”地区还是北方最繁荣最富庶的地区。
反观唐朝中枢治理下的关中,早就破败不堪了。
所以,对于生活在割据藩镇内的老百姓来说,藩镇的存在保证了他们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