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年轻人推荐书的话,你会推荐哪些?

2022-08-14
5 阅读

蔡崇达的《皮囊》,值得一读文展的灵与肉,人文关怀的回归——解读蔡崇达《皮囊》散文集《皮囊》是蔡崇达备受学界关注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蔡崇达以真实细致而又客观尖锐的笔触剖开一层层皮囊,感性分陈血肉人生,在《皮囊》的十四篇文章中,《天才文展》中的文展是一个独特的角色,作者以人物肖像画的方式描绘主人公的灵与肉,讲的不是故事,而是人性,展现人文主义的关怀,我们站在人性的角度来探究作品背后的哲学逻辑可以感受到无限魅力,落寞、孤寂、痛苦、内疚、忏悔......我们可以感受到回味无穷的情绪,这就是该作品带给我们的经典型。

一、文展人物形象剖析《天才文展》具有对人性思考的内涵,在现实主义风格中采用肖像画的表现手法,独具蔡氏的风格,具有深刻的思辨色彩。

主人公文展是一个无法替代的典型形象,其典型的悲剧性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并激发人对社会现状进行深刻的思考。

本文着重从弗洛伊德精神学说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一)梦想的执着者当文展少年时便对人生作出规划,并以超人的意志力执行计划,当文展骄傲地对作者说“我是天才”时,我确实以为,他就是天才,他就应该以自己的天才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规划走向更好的人生。

文展是兔唇,周围人异样的目光,同伴的嘲讽命中就已注定。

有些人因此一生就被此缺陷所困,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不配有更好的人生。

但文展9岁时便有了人生规划,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人,要去往更大的城市。

于是他每天研究历史,他每天集合小伙伴锻炼自己的领导力,他严格地控制自己的考试分数在重点中专的录取区间内……应该是从这些规划开始,他成功地征服了同镇小伙伴,使自己的兔唇免于被嘲笑,反而成为他们所景仰的伟大人物。

从小就有既定的目标,冀于脱离闽南落后的小镇,生活的纤毫都尽力掌控,精细的审视出现在周遭的环境,不遗余力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从小就有人生的规划到考上中专,到回归小镇再逃避到小村庄,不可否认,文展对梦想的执着追去是坚定的,但是又是脆弱的。

(二)灵魂的挣扎与堕落文展为什么会失败?

仅仅因为兔唇吗?

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命题。

在他躲进更加少人的小村之前,他质问作者:“你说,凭什么是你?

为什么不是我?

”他计划的是离开小镇,到城市生活,在大城市过着人人羡慕的生活。

可最终却过得落魄不堪,连小镇的工作都是母亲托人找的。

相反,作者工作在了北京,一切都看来很不错。

其实,不单单是作者,就连他曾经嘲笑看不起读不好书的哥哥,如今也比他生活得幸福快乐。

他失败在于只看重成功而不是思考人生的意义。

他认为家庭亲人都是拖累,关起门来执行计划,父母兄弟都成了他的妨碍;他不考虑友情,同镇的玩伴只是锻炼领导力的工具;在小村的读书成绩上的成功,让他以为自己是天才,要打败所有人对他的质疑,要让老家人以他为傲。

正如他在城市遭遇嘲讽时,他说“我不会低下身去和他们计较,我知道,只有比他们水平多出足够的高度,他们才会恐惧到敬畏我。

”可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即便你真的是天才,却也不可能每一样都超出于其他人,又何以让人恐惧甚至敬畏呢?

当他严丝合缝地执行自己的计划时,任何一点偏离都可以让其希望破灭。

从有缺陷被嘲笑到有理想被无知景仰,虽说处境截然不同,但本质却还是一样的——那就是不平等,只不过前者似乎是身体正常的小伙伴高人一等,而后者是胸怀理想的文展高人一等。

文展抱着要超出所有人的伟大梦想走进了重点高中,走进了城市。

更广阔的城市中,文展的理想根本不可能像在小村一样宣传得尽人皆知,而他的兔唇却根本无法掩饰,于是嘲讽又如影随形了。

这次,文展再没有打败所有人的可能。

可他的独特渐渐被焚毁,被世俗同质化,最终潦倒在一个小村庄,辗转一生终于在那一隅的小天地。

在灵魂的挣扎中,另一种形式堕落——小村庄的逃避,成为了注定。

人在某种状态下,最基本的情绪就是“畏”,其被激活的因子就是“情绪沮丧”,“畏”不仅仅是惧怕某种具体的事物,还包括某种精神上的“存在”即将毁灭,从而整个人生价值被抛进某种虚无,毫无价值。

而作品中驱使文展内心煎熬的核心因素就是他害怕某种东西的失去,那就是得到身边人认可的尊严,这种尊严价值的体现在他看来就是考上大学在城里扎根,出人头地。

扎根城市的出人头地是他唯一的精神信仰。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人的个体人格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本我与超我都想通过自我达成自身的需要和目的,因此自我既要满足本我的需求,又要考虑超我的限制,三者只有达到平衡,人格才能趋于正常。

但是,文展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脆弱性,生理缺陷造成的自卑一直遭受精神上的痛苦,在他看来唯一的“药方”就是混出个模样,做“理想国的国王”,至少比身边熟悉的人过得好。

用弗洛伊德的思想来说,就是本我和自我的较量。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与超我组成完整的人格结构,和谐统一就形成一个正常人,反之失常。

最后,他无法面对现实的打击,从改变中摆脱出来,最后选择了回归小村庄的自我封闭。

二、文展生命困境的思考作家对文展生存困境的描写并不是居高零下,将笔头探入到了他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书写了在时代背景下尴尬处境,表现了女性文展在现实生活成长上的困顿与迷茫,在朴实的叙述中揭露了当代男性生存的真相。

文展的人生为什么会这样?

文展生活的小镇,改革开放前的闽南,小镇里的人,在作者笔下是有愚昧存在。

闽南小镇里的天才文展,是兔唇。

少年时期的孩子最容易不自觉做的恶事,就是发现并嘲笑他人的生理缺陷。

可闽南小镇里的大人因为思想的局限觉得这嘲笑并无过失,小孩子的行为有偏颇,长辈沉默的姿态便是赞许,以年龄和认知为由过滤掉了孩子的过失。

于是孩子们的嘲笑被无限复制,文展的心理也就无人过问,他硬是将自己的缺陷吞下,觉得残疾就是一整个应该被唾弃的本身。

然后他前仆后继拼命模糊自卑,拼命证明,却屡战屡败。

文展曾写信给蔡崇达最终说“我最近在筹划一个大计划,计划成了,将打败所有人对我的质疑,让老家人以我为傲。

”斟酌了好一会儿,他回信说:“没有人对你有质疑,大家许久没见到你,很期待能和你聚聚。

不如今年春节就回老家,小时候的玩伴真该一起聚聚了。

”文展没有回信,春节也没回来。

文展活在被别人赋予后来是滋生在自己身体的黑暗里,黑暗里有审视,质疑,嘲笑,自我标榜,他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无论如何都挣脱不出来了。

“每个小孩一旦意识到自己某部分的缺失,总是要战战兢兢地小心隐藏着,生怕被发掘、被放大,甚至一辈子就被这个缺陷拖入一个死胡同里。

”放大一点说,当你全盘接受了它带给你的缺憾,你就很难再有自愈的能力。

鲁迅曾说:“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文展人生无疑就沾满了浓厚的悲剧色彩——将出人头地视为自己生命摆脱生理缺陷自卑唯一的路子,在本我和自我之间纠葛,无法超越时,注定悲剧的发生。

三、文展人物的价值意义作家关注的是人类生活的“根底”性问题,而“根底”性问题往往出自苦难的人。

我们可以真切的感知到作家在面对文展时的沉重心情,他同情他的处境,担忧他的选择,叹惜他的悲色彩命运。

生存困境的理性思考,最后作者也没能指出一条明路。

但是我们可以试图开出救人的“药方”,让人物可以走出一条全新的人生之路,这就是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品引导人们去正视现实的残酷,通过自身的认识与升华,获得勇气与希望。

对真实社会的反映,对现实社会中底层小人物的关注与理解,由此散发出浓重的人文主义关怀的光辉。

结语在《天才文展》中,作家放弃传统的关键,引入“留白”的理念,以“留白”的概念为现实主义开辟了新的思维方式和展现手法,以“留白”呈现了复杂且真实的人性,将人性问题聚焦于放大镜下进行无情的审视,表达了人文主义的关怀,在人物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本真,在本真中我们体悟到了人性的思辨。

老舍笔下的祥子。

祥子进城后有三起三落,最初进城拉车能养活自己,生命力与意志蓬勃向上,而当自己的洋车与辛苦钱遭受轮番抢掠后,毅力渐渐消磨殆尽,逐变成社会上一具行尸走肉。

这里我们不仅联想到长篇小说《古船》主人公隋抱朴,隋抱朴在磨房自审长达十年之久,最后将所有问题、困惑归于一个思考:“谁来救救我,谁来救救人?

”答案则是:“没有。

人靠人自救。

”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天才文展》的价值意义,如何超度生命,获得了灵魂升华。

答案就是,解决的唯一道路那就是,自救,向死而生的自我超度,哪怕过程很痛苦。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