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托孤大臣,诸葛亮为什么多次排斥挤压李严?
公元222年闰六月刘备东征大败于夷陵,八月退回白帝城。
十二月刘备身体开始生病。
这时刘备开始考虑后事,因为皇太子刘禅才十六岁,加上这时蜀汉内忧外困。
所以刘备开始考虑辅政大臣的人选。
诸葛亮是不用讲的,肯定是首选。
刘备考虑平衡各方势力,于是又物色了李严。
于是刘备召李严到永安,任命其为尚书令。
我觉得刘备会先选李严,主要是两个原因。
第一李严是荆州南阳人,属于东州派系。
在曹操征荆州时入蜀。
在刘备得蜀时就任命南阳人董允跟诸葛亮并署府事。
第二就是李严有才干。
在荆州时以才干称,在益州时复有能名。
而且李严是懂军事的。
公元218年盗贼马秦、高胜率数万人造反,李严没有向上面要求增援,只是率郡地方部队五千人就平定,斩杀马秦、高胜。
(李)严不更发兵,但率将郡士五千人讨之,斩秦、胜等首。
但在我看来李严担任太守的地方叛乱,他自己也是有很大责任。
公元223年二月刘备急召诸葛亮到永安宫。
刘备托孤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
先主病笃,讬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刘备去世前任命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下镇守永安。
以(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刘备会这样安排是想让李严坐镇东线防御东吴,毕竟现在蜀汉跟东吴已经闹翻了。
公元223年5月刘禅继位,李严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
诸葛亮封武乡侯、开府治事、领益州牧。
公元226年任命李严为前将军,从永安迁驻江州。
公元231年诸葛亮北伐,打得司马懿畏蜀如畏虎。
这时因为天气影响,粮草供应不上。
李严派人把情况告诉诸葛亮,希望退军。
呼(诸葛)亮来还,(诸葛)亮承以退军。
诸葛亮退军后,李严却惊讶地讲粮草供应充足怎么退军。
李严又上奏后主,说“军队伪装撤退,其实是用来引诱敌人好与其决战”。
诸葛亮便将李严亲手军的所有书信公开。
李严的错误和自相矛盾一下子暴露无遗。
李严辞穷理屈,只得叩头认罪。
我认为李严的做法很令人不解。
三国志的说法是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诸葛)亮不进之愆也。
意思是解脱自己督办粮草不力的责任,显出诸葛亮延误战机的错误。
但是三国志的记载前后根本不符合逻辑。
首先来讲因为下雨导致粮草供应不上,这个时候李严派人告诉诸葛亮,而诸葛亮也同意退军。
是天灾导致的,不是李严的责任。
诸葛亮也没有追究这个责任。
李严干嘛要讲粮草充足为何退军?
说诸葛亮延误战机,那李严干嘛又要上书讲诸葛亮是伪退诱敌决战?
这个更加说不通了。
再者李严没有想到自己写给诸葛亮的书信会给自己落下把柄?
我个人认为三国志所记载的李严被废的原因并不是真正的原因。
公布的原因只是为了掩盖真相。
也许是牵连太多人了,诸葛亮只能低调处理。
据史书记载李严辞穷情竭,首谢罪负。
意思是讲李严连辩解都没辩,只是叩头认罪。
当时群臣都支持诸葛亮废李严。
诸葛亮在弹劾李严的奏章中说了两件事。
公元227年诸葛亮准备北伐,调李严部坐镇汉中。
但李严却趁机跟诸葛亮提出划五个郡成立巴州由他当刺史,诸葛亮没有答应。
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
公元230年曹魏大举伐蜀汉。
诸葛亮急调李严所部两万人进驻汉中防御。
但李严却跟诸葛亮讲曹魏司马懿等开府的事。
意思是讲曹魏的顾命大臣司马懿等人都是开府。
我也是蜀汉的顾命大臣,你诸葛亮开府,我李严也要开府。
于是诸葛亮上表推荐李严儿子李丰为江州都督督军。
(诸葛)亮表(李)严子(李)丰为江州都督督军。
在一些人看来李严也是委屈,李严跟诸葛亮都是顾命大臣,诸葛亮能开府、领益州牧,李严为何不可。
在诸葛亮看来你李严不想着如何兴复汉室,老是想着为自已谋私利,更严重的是在国家大事中谈条件。
反正就是讲李严一些不好的事情,有负先帝所托。
根本史书记载李严这个人不是很好相处。
李严的老乡陈震曾经告诉诸葛亮: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
也就是说李严这个人肚子上长有鳞甲,十分奸诈,我们南阳老乡们都认为他不可接近。
诸葛亮在写蒋琬董允的信中讲:我以为有如此巧诈之心者不去惹他(李严)就是了,想不到他(李严)竟做苏秦、张仪那样的事。
这是诸葛亮所不能容忍的。
从诸葛亮给蒋琬董允的书信内容来看,说明李严被废是做了苏秦、张仪那样的事。
苏秦和张仪是战国时的连横合纵家。
说明李严在蜀汉也做了这样的事。
你要是要官要权这个还没有触到诸葛亮底线,苏秦张仪之事就不一样了。
个人猜测李严是联合一些人对付诸葛亮。
从始到终诸葛亮并没有排斥挤压李严。
李严最后是官居中都护、骠骑将军,是蜀汉的二号人物。
在当时蜀汉来看对于李严做顾命大臣,其实是不能服众。
李严既是荆州人,又属东州派,这是刘备选他最主要原因。
东州指的是汉末天下大乱从三辅、荆州南阳迁入蜀的人,一共有数万户人家。
东州派主要有两个分派,即三辅和南阳。
当年刘备夺蜀后就是让诸葛亮和董和共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
董和也是荆州南阳人,汉末举族迁入蜀地,也是东州派。
先主定蜀,徵(董)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
诸葛亮面对李严要权只能是处处忍让,为了稳定给其破格待遇。
李严上任后,为诸葛亮将大小事权全部委付于他,朝廷上下都奇怪我为什么这样的厚待李严。
正是因为国家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与其揭批李严之短处,不如对他褒扬鼓励。
(李)严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李)严之厚也。
正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李)严之短,莫若褒之。
荆州人廖立认为凭自己的才能和名气应该是诸葛亮之下的二号人物,但却在李严等人之下,所以心中常怏怏不乐。
(廖)立本意,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之贰,而更游散在李严等下,常怀怏怏。
从这两事也说明对于李严为顾命大臣,很多人是不服的。
在我看来诸葛亮没有打压排挤李严。
李严处处以国家大家逼迫诸葛亮给他权力。
至于让李严当刺史和开府这两事,诸葛亮是不可能同意的。
李严的目的是要达到跟诸葛亮分庭,诸葛亮不在意这个,在意的是分裂。
我们知道蜀汉主要是益、东、荆三派。
李严一旦做刺史或者开府,这会使得蜀汉分裂。
蜀汉只是益州一州之地,益州最主要的就是汉、巴、蜀,即汉中郡、巴郡、蜀郡。
在蜀汉时期巴郡已经一分为五,分别是巴郡、巴东郡、巴西郡、涪陵郡、宕渠郡。
李严想当巴州刺史、开府就是想独立于诸葛亮之外。
李严还在江州营建大城,这明显是在做准备。
在刘备去世,刘禅继位之时,蜀汉内忧外困。
诸葛亮只能以公平、公正,平衡各方关系,以团结对外。
军不治而唯公(诸葛亮)治之,民不理而唯公理之,政不平而唯公平之,财不足而唯公足之。
当时丞相府官员,荆益籍官员各占一半。
益州牧府清一色益州籍官员。
中央九卿以益州籍为主。
在李严被废后诸葛亮亲自写了一封信给李丰:吾与君父子戮力以奖汉室,此神明所闻,非但人知之也。
表都护(李严)典汉中,委君於东关者,不与人议也。
谓至心感动,终始可保,何图中乖乎!昔楚卿屡绌,亦乃克复,思道则福,应自然之数也。
愿宽慰都护(李严),勤追前阙。
今虽解任,形业失故,奴婢宾客百数十人,君以中郎参军居府,方之气类,犹为上家。
若都护(李严)思负一意,君与公琰(蒋琬)推心从事者,否可复通,逝可复还也。
详思斯戒,明吾用心,临书长叹,涕泣而已。
这封信诸葛亮意在让李丰告诉李严只要改过,是有重新启用的机会。
但是李严对于诸葛亮废自己却没有任何不满。
公元234年李严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发病死。
因为李严生前常企望诸葛亮会再次起用他,考虑到以后的人不可能再用他,故此激愤发病。
(李)严常冀(诸葛)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意思是诸葛亮在世,他就有重新启用的一天。
诸葛亮去世了,接任的当政者是不会再起用他。
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像诸葛亮那样。
再者当年那么多大臣联名弹劾,他们也不会让李严重新被启用。
所以李严认为自己启用无望,才激愤发病死。
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评价:诸葛亮之使廖立垂泣,李严致死,岂徒无怨言而已哉!夫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镜至明而丑者无怒,水镜之所以能穷物而无怨者,以其无私也。
水镜无私,犹以免谤,况大人君子怀乐生之心,流矜恕之德,法行於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爵之而非私,诛之而不怒,天下有不服者乎!诸葛亮于是可谓能用刑矣,自秦、汉以来未之有也。
在此事件中诸葛亮只是罢免了李严而已,失去权力但不失富家翁。
而且诸葛亮告诉李严只要能改过,以后还会起用。
李严的儿子李丰也是继续任用,诸葛亮让李丰跟蒋琬一起共居府事(代理丞相)。
李严要是在曹魏和东吴,诛三族是跑不了。
而且所有跟李严有关的官员也会被诛杀。
但诸葛亮从来没有这样子做,可见一心为公。
蜀人张裔评价诸葛亮: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