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去自己学校的附属医院看病是什么体验?
2022-08-14
1 阅读
先生毕业于中山大学,他跟我讲过发生在他们宿舍的一些就诊经历。
某宿舍好友,因为小痛小痒到附属的一家三甲医院求诊,三言两语聊下来发现接诊他的医生正是自己的同门师兄,被其“嘲弄”一番“这么简单的问题,还需要来医院和其他病人争抢医疗资源?
”,还被临时发问“既然师出同门,那我考考你,这个病最不常见的体征是什么?
”最后病没看出个所以然来,还战战兢兢接受了师兄的神之审判,只得满脸惭愧,悻悻而归。
所以自那以后,他们宿舍的人但凡看病,能找“自己人”。
我的前东家,是北京大学附属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当时外科、骨科、妇产科的教授无一不是来自北京大学的高材生,而且每年北京大学医学院会定时定量送应届毕业生到医院来规培,平时也会固定时间送一些学生过来见习、临床参观教学等等。
在那里,只要你说一句“北医XX届”的,立刻能得到超级多回应,因为整家医院一半以上的人都来自北医。
也正是这样,在很多人眼里,XX大学的附属医院,大多是和这家医院有真正附属关系的。
其实,随着医疗机构的不断扩充,某某大学的附属医院并不像以前那般有非常明确的“附属”关系,他们的关系更多的是体现在临床教学上,而如果学校和医院一南一北,可能连临床教学这个热任务都难以饱和。
打个比方,北医的附属医院遍布全国各地,可北医每年的临床毕业生数量有限,不可能均分到全国各家附属医院,在北医本部的毕业生眼里,他们更愿意待在北京本地“正儿八经”的老牌附属医院内,因为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浓厚的教学氛围对于他们的成长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所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
有可能会尴尬,也有可能会遇到相见恨晚的知己。
其实,做好角色转换,当自己是普通病人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