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半数学生无法上高中,是耸人听闻还是事实?
广州前两年就有这样的论调了,说是教育分流。
说是为了提高以后大学学生的含金量,在中考就按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分流。
中考就对学生进行一次分流,从原来的8:2,到后来的6:4,现在计划到5:5了,这就是“普职”分流的比例。
配合这个“普职”分流,会配套将高职高专发展起来,分流去到职专的学生,也有机会获得“3+2”的学习模式,即职高3年后还有2年的专科学习,成长为更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但目前的职高的教学水平和学习状况,让人担忧,差生集中营,本来还算正常的学生,进到这个大染缸都给染坏了。
回想当年,我们那个年代,读高中确实是一件奢侈的事,比高考难多了。
那时初中毕业后没上高中,能读到职高或者技校都是一个有价值的出路的。
作为一名70后,我们那时的中考其实也是非常难的,记得当时我们班上50多人,只有4个考上高中,本人算是幸运的一个。
那个年代,初中毕业后还有技校和卫校。
班上有一位读了卫校,有几位读了技校。
读卫校这位同学现在成为了我们县中医院的副院长,过年聚会时,听他过一路来的学历的故事。
参加工作后,一边工作一边找各种机会进修,各种方法终于在离开学校差不多十几年了,把大专文凭补上了,然后才有机会提拔成为副院长。
读技校的同学几位同学,毕业后都进了县里的企业,这些都是有关系的,当时称为委培生吧,技术毕业后,就进入县里的一些国营企业,然后经历了企业改制,有的下岗,有的转入民企,现在反正也都不差。
这个不差,其实大多数还是家族的支持。
其中就有典型的一位,技校毕业后,进入县商业局下的一企业,毕业两年后家里找到机会马上送去系统里的高校培训,然后拿到了函授文凭。
拿到文凭后一年就从企业调进了局里,没过几年,这个企业也解散了,同学则成功上岸。
后再通过婚姻,婆家帮忙换了单位,先是进入了县里一个街道,做到副主任后,现在好像是一个乡镇的副书记了,兜兜转转科级退休是没问题了。
再有大几十号同学,就这样初中毕业后就涌向了社会,各种务工,各种谋生,反正只要勤快现在也都能养家糊口。
真正通过读书出来的,也只有我们几个读上高中的,读上高中的,基本都是应届考取了不同的大学,然后北上广安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