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妃点戏,揭露了《红楼梦》中的哪些秘密?元妃点戏暗示了什么?

2023-02-23
14 阅读

元妃省亲点了四出戏,分别是《豪宴》、《乞巧》、《仙缘》、《离魂》。

庚辰本中,脂研先生逐一点评四出戏的寓意,并特别交代“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牡丹亭中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这则批注十分奇怪,四出戏应当隐伏《红楼梦》四事,脂砚斋为何说是“牡丹亭”这部书的大过节、大关键呢?

何况,这四出戏中,只有一折《离魂》才是《牡丹亭》的大过节、大关键。

难道说,《红楼梦》写的就是“牡丹亭”,林黛玉之死才是通部书的大过节、大关键?

这其中,究竟隐藏了什么样的秘密,元妃到底在暗示什么呢?

豪宴:《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元妃省亲,所点的第一出戏是《一捧雪》中的一折《豪宴》。

脂砚斋在这出戏的后面留下双行夹批:“《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以《红楼梦》故事发展的顺序,贾家之败应当是全书的归结,这出戏应当最后点,安排在第四出才合适,但元春却最先点出这出戏,贾家大戏尚未开锣就要收场,这是为什么呢?

《一捧雪》是明末清初戏剧家李玉根据话本《一捧雪传奇》,写的是明代嘉靖年间,倚仗其父严嵩之势,把持朝政,卖官鬻爵,为夺取一只玉杯,害得莫怀古家破人亡的传奇故事。

李玉,字玄玉,这个名字,便能让读者产生联想:寄居在贾家栊翠庵的妙玉,来自玄墓蟠香寺。

元妃点的这出戏,其实并不是告诫贾家不要奢靡,也不是说贾家因“豪宴”而败家。

《豪宴》其实是要借用一个道具,也就是《一捧雪》中的“一捧雪”。

“一捧雪”是一件珍贵的古董玉杯,《明史》和《张汉儒疏稿》都有记载,嘉靖年间失传。

据称,这只玉杯已经重现天日,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一捧雪杯身琢为梅花形,五瓣,似腊梅盛开。

杯底中心部分琢一花蕊,杯身外部攀缠一梅枝,枝身琢有十七朵大小不等的梅花。

如此,也符合栊翠庵的“梅花雪”,妙玉展示各种茶具,正是《一捧雪》第五折《豪宴》中的场景。

其实,“豪宴”的真正寓意就是“梅花雪”。

梅花,在《红楼梦》中有着特殊的寓意,第四出戏《离魂》中就隐藏和“不在梅边在柳边”。

梅边,指的是梅花山的边上,这里是朱元璋的陵墓,梅花山是孝陵的案山,孙权的陵墓,寓意东吴大帝给大明太祖(曾经做过吴王)看门守陵。

玄墓蟠香寺,即“元墓蟠香寺”,大明真正的祖陵。

蟠,是虎踞龙蟠之“蟠”;香,即书中的“天香”、“冷香丸”等所有香,是朱元璋出世前夜,他母亲陈氏太后梦中吃了黄冠神仙的冷香丸——这其中,实际上已经暗藏了元妃所点的第三出戏《仙缘》。

梅花香,是以梅花山暗点明祖陵,而又借用“一捧雪”的梅花飞雪,隐伏了贾家的身世来历。

《豪宴》有一出戏中戏,严世蕃家演了《中山狼》。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以《红楼梦》灯谜解读,中山狼,其实是“钟山郎”。

金陵就在钟山下,孝陵却在钟山上。

元妃所点的《豪宴》不过是借用了“一捧雪”,交代贾家出自“天香”之家,与朱元璋“同宗一族”,都是“天香”世家。

所以,这出戏第一点出。

“伏贾家之败”,点到的是《红楼梦》主题:大明之亡,是朱元璋恢复周制“封建诸子”,为南明藩镇之乱,彻底葬送“朱楼”埋下了祸根。

《豪宴》中,严世蕃的“蕃”,谐音藩镇之“藩”。

乞巧:《长生殿》伏元妃之死元妃省亲,是“夤夜”的活动,既隐伏了“虎兔相逢大梦归”,又是朱元璋夤夜出生的暗示。

贾元春的册页画,画的是弓弦挂在香缘(橼),元春其实暗伏着“玄墓蟠香寺”,有大名元祖的寓意。

元妃之死,标志着大明终结。

乞巧,是《长生殿》的一折戏,大致情节是唐玄宗、杨玉环乞巧节时,梦中重逢于长生殿。

这个场景,其实是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这句话:“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元妃省亲,其实是“梦里相寻告”,故而是夤缘前来,夤夜归去。

贾巧姐生于乞巧节,其中也有这样的寓意。

但是,《红楼梦》中真正要暗藏的秘密,并非《乞巧》的情节,而是借《乞巧》以隐伏贾家的结局。

这个结局既隐藏在元春的故事中,又写在了薛宝钗、林黛玉的情节里。

第二十七回写的是宝钗扑蝶、黛玉葬花,回目是“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薛宝钗是被缢杀于马嵬坡的杨贵妃,林黛玉也是“宛转蛾眉马前死”的杨玉环。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李白的《清平乐》是写给杨贵妃的,杨贵妃就是赵飞燕转世。

钗黛合一,她们的故事中,就隐藏了被缢杀的结局。

因为大明藩王林立,到了南明时期,各家藩王假借复明,纷纷称帝相互残杀。

江南甄家四次接驾,讲的是南明被承认的四代皇帝,也就是弘光、隆武、绍武、永历。

以林黛玉为象征的荣国府,写的是“兴隆街大爷”的后代在南明时期称帝。

兴隆街的大爷,暗喻的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也就是靖江王一世祖。

靖江王城坐落于桂林漓江,漓江发源于灵渠,林黛玉便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草。

三生石,指的是靖江王三世祖才正式之藩。

三世祖族名朱守谦,小名铁柱,靖江王城建在北宋铁牛寺原址上,荣国府的家庙就是“铁槛寺”。

林黛玉在荣禧堂见到了实际之藩的第十二代靖江王朱履祜的谥号“荣穆王”,荣穆王之子朱亨嘉因篡夺大明皇统,被隆武帝朱聿键缢杀。

其孤子(姑子)朱若极被一个太监藏在雪洞之中逃过一劫,随之,来到全州湘山寺出家。

这个“姑子”,就是清初四僧之一、大画家石涛,也是“曹雪芹”中的一员。

湘山寺在湘江之滨,湘江也发源于灵渠,林黛玉号潇湘妃子,依然在“西方灵河岸上”。

靖江王亡于顺治七年(1650年),灭掉靖江王的是孔有德。

这一年是农历庚寅年,孔有德属虎,是《红楼梦》中第二段“虎兔相逢大梦归”的历史。

第一次“虎兔相逢大梦归”,隐藏的是属虎的顺治入关,大清取代了大明。

雪洞,也是“一捧雪”,暗喻靖江王被缢杀,对应了贾元春的册页画。

而贾元春的结局,却是千真万确地被弓弦缢杀——康熙元年(1662年)四月二十五日,吴三桂以弓弦缢杀了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朱由榔。

这一年是农历壬寅年,“虎兔相逢大梦归”是大明彻底消亡的终极寓意。

元妃省亲时所带的丫鬟抱琴就是后来的宝琴,宝琴所讲真真国的故事,就是隐喻的康熙元年。

这一年,康熙八岁。

《乞巧》不仅隐伏的是元妃之死,同样隐伏了薛宝钗、林黛玉,以及香菱的结局,更是照应第一出戏,暗藏了贾家之败,大明消亡。

如果说,《红楼梦》写的是江宁曹家,这家人又有谁被缢杀了呢?

仙缘:《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甄宝玉送玉”,早就在第一回书中写毕,一僧一道,以及江南甄家几次送玉,就是《仙缘》中的一小段故事,或者说是神话。

这则神话,就出自《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朱元璋因“仙缘”降世。

仙缘中的“香缘”,荣耀了宁荣二府。

《仙缘》中,隐伏了《红楼梦》作者的真实身份,其中主要说的是来自宁国府的八大山人。

汤显祖《临川四梦》之《邯郸梦》,戏文写的是吕洞宾受何仙姑之托,到凡界寻访一位蓬莱扫花使者,看中了书生卢生。

为去除卢生的俗念,吕洞宾送个他一个仙枕,让他做了一个黄粱梦。

梦中,卢生享尽人间荣华富贵,娶妻生子,位极人臣。

梦醒之后才知,所娶妻、子都是驴,他自己原来也是驴。

因而,这出戏的第一折“标引”就有这样四句道白:“何仙姑独遊花下。

呂洞宾三过岳阳。

俏崔氏坐成花烛。

蠢卢生梦醒黄粱。

”卢生梦黄粱,太祖母陈氏梦黄冠,《仙缘》也就隐藏了“太祖太爷”家的仙缘、香缘。

吕洞宾寻访的是扫花使者,《红楼梦》中的扫花使者是通灵宝玉,贾宝玉是它的侍者。

通灵宝玉才是顽石,也是蠢物,卢生即是驴生。

八大山人《自题画石》中这样写道:“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

蒴源应太古,坠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

不求邀众赏,消酒做顽仙。

”通灵宝玉这块顽石,“无材去补天”,是八大山人的自喻。

《红楼梦》开篇,以女娲炼石补天神话,锁定了这部书是“家史王说”,明朝两个王子述说家史。

女娲补天神话有多个版本,但无论如何演绎,都是补的颛顼周天。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说:“其先帝颛顼之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

朱元璋家是颛顼帝的后裔,得周武王分封,因而,朱元璋在洪武三年(1370年)恢复周制,“封建诸子”,藩镇制为大明灭亡种下了“孽根祸胎”。

八大山人是宁王朱权之后,族名朱统托,又名朱耷。

耷,就是“驴”的俗写。

朱耷号个山驴汉、驴屋,在《个山小像》题跋中,八大山人自嘲:“没毛驴,生于兔”。

兔,指的是明朝,“虎兔相逢大梦归”,虎到大明,红楼大梦归。

八大山人、石涛都是“曹雪芹”,他们家因为“仙缘”而享尽人间荣华富贵。

朱元璋之“璋”,就是玉,“钦差金陵生体仁院总裁”,出自大明两个皇帝的谥号,宁王、靖江王家得封藩王,意味着朱元璋把“玉”送给了他们。

离魂:伏代玉之死黛玉之死,上文已经讲到,隐伏的是两代靖江王之死。

所以,她的册页画中是“两株枯木”。

黛玉判词是“玉带林中挂”,《一捧雪》的作者李玉是苏州人,有剧作《挂玉带》。

李玉难道也是一个“曹雪芹”?

——存疑待考。

庚辰本中,通篇都是“林代玉”,代下无“黑”,恐怕是八大山人的写法。

原著中,贾宝玉给林代玉取“妙字”,杜撰《古今人物通考》:“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眉,谐音梅,除了暗喻明孝陵外,在林代玉来到荣国府的情节中,又是煤山的隐喻。

崇祯帝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自缢于煤山,八大山人十分悲痛,后来治鹤形印以怀念大明之亡——鹤形印的印文是“三月十九”。

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中没有《离魂》,《离魂》是《牡丹亭》昆曲本中的一折戏。

汤显祖原著第二十折(出),才是脂砚斋在《红楼梦》中提到的《离魂》。

剧中的杜丽娘因思念柳梦梅而得病,死后葬在了牡丹亭中。

杜丽娘的父亲升任淮扬安抚使,临行将女儿葬在后园梅花树下,并修“梅花庵观”,嘱一老道姑看守。

这段戏文,就写在了荣国府栊翠庵的故事中。

薛宝琴“不在梅边在柳边”,是借林代玉隐喻金陵十二钗以及红楼中人,暗示故事背景是南明时期。

此时,荣国府远离“梅边”,但是,他们还在柳边。

柳是“木卯”,卯即兔,大明最后一个皇帝是木字辈的朱由榔。

以八大山人的话说,他们都是“生于兔”的朱家人。

所以,《红楼梦》不断写“月”。

杜丽娘离魂又游魂,来到了地府,判官问明情由,查阅生死簿,知道她与新科状元有一段姻缘,便准许她返回人间。

从此,杜丽娘与柳梦梅魂魄相依。

不久,看守梅花庵的道姑发现他们的游魂,请人掘开了杜丽娘的坟墓,这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栊翠庵梅花盛开,其实就是梅花庵,妙玉就是成全“不在梅边在柳边”的道姑。

妙玉最喜欢的两句诗“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说的是铁槛寺和水月庵。

水月,寓意清取代了明。

第十四回书中,庚辰本批注:“清,属水,子也”。

《离魂》是元妃点的最后一出戏,寓意红楼中人经历改朝换代,到了清朝。

那么,脂砚斋为何说这四出戏“乃《牡丹亭》中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而不是《红楼梦》的大过节、大关键呢?

牡丹,乃国色天香。

天香,是朱家人兴起的仙缘(冷子兴)。

《红楼梦》写的就是朱家家史,是“家史王说”。

因此,《红楼梦》即“牡丹亭”。

这就是元妃点戏的秘密所在,隐伏了一部大明家史。

“牡”指男子,“丹”为朱丹。

有人说读《红楼梦》得分清男女,“曹雪芹”以《风月宝鉴》为书名,书中所有的女性都是朱家的男丁。

所以,脂砚斋说四出戏不是为《红楼梦》伏线,而是写的“牡丹亭”。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