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真的是王羲之书法的最好水平吗?为什么《兰亭序》被认为是天下第一行书?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逸事趣闻。
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7代孙智永。
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 《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
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 《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他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第一行: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
《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可能是因为历代皇帝都极为推崇,并产生了很多传奇故事,再加上《兰亭序》文章的文学性和书法创作随性、飘逸,丰富多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的书法影响力,历经1000多年的广泛传播和普遍认可,所以“天下第一行书”当之无愧。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
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
《兰亭序》洋洋洒洒跳舞一般的笔法真是让吾等后辈习书者望而生叹,赞叹于王羲之出神入化的书法技艺,赞叹于王羲之如水般流畅的文采。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书,米芾誉之为“天下行书第一”。
真迹殉葬昭陵,有摹本、临本传世,以“神龙本”最佳。
此帖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的萦带,纤细轻盈,或笔断而意连,提按顿挫一任自然,整体布局天机错落,具有潇洒流丽、优美动人的无穷魅力。
此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今浙江省绍兴市兰亭镇)盛游之事,其书从容娴和,气盛神凝。
据传唐太宗李世民酷爱其书法,认为《兰亭序》是“尽善尽美”之作,死后将它一同葬入陵墓。
现传《兰亭序》之真伪,曾有过大争论,几乎要挖李世民的墓了。
但是《兰亭序》的艺术价值却是一致公认的。
何延之的《兰亭记》中写过: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
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
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
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 《兰亭集序》。
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
《兰亭序》讲的是什么内容?
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
通俗的说,就是一群文化界颇有影响力的朋友聚在一起喝酒玩乐,很多人都喝到三分醉时,不禁诗兴大发,创作了很多诗词抒发感情,然后大家就想着结集出版,于是找王羲之老师来写个序,作为将来诗集出版的介绍和开头。
王羲之老师也是酒兴之至,对于朋友对于人生也有很多感慨,于是即兴创作了这篇散文。
文章大致的意思是:某年某月我们一群好朋友在兰亭一起聚会聊天喝酒,心情舒畅。
这里山美水美,小桥流水,我们一起游玩,真是开心啊。
然而我们相处在一起,时间飞逝,我们渐渐会老去。
在享受快乐的同时想到这一切都终究会结束的。
经常读到前人感慨人生,忧郁伤感,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而后人在看到我们对生死发生感叹时不也是和我们一样的感受吗?
好好珍惜现在吧。
——是为序。
聚会的地点是兰亭,所以叫《兰亭集序》,也叫《兰亭序》。
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
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
”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 《兰亭集序》真迹。
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
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 《兰亭集序》真迹,随即将其纳入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 “诏书”。
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再加上惊吓过度,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此后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
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
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史书记载,《兰亭序》在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枕在他脑袋下边。
那就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把昭陵盗了,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那么十有八九《兰亭序》就藏在乾陵(武则天的陵墓)里面。
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