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到底输在哪?这场仗是否有机会能打赢?
这场会战中国军队是没有机会打赢的,因为国军陆军兵力虽为日军3倍,海空军实力却差距悬殊!1937年8月至11月进行的八一三淞沪会战为中日两军时隔5年之后,在上海地区进行的第二次大型会战。
相较于上次一二八交战,国民政府此次下定了对日正式战略摊牌的坚定决心,并先后调集包括陆海空三军在内的70余万精锐部队,以主动进攻的方式对驻沪日军发起连续猛攻,以将日军主力吸引至华东地区,缓解华北地区危如累卵的战略态势。
然而由于两国国力军力悬殊,在这场历时3个月之久的殊死鏖战中,参战国军付出了超过总兵力接近一半的惨烈伤亡,却未能达成战略目的,进一步加深了中华民族在抗战中的危急局面!造成国军此次正面战场上重大惨败的主要因素一是最高当局战略指挥能力低下,多次贻误战机。
本来战役初期国军拥有第87,88,36三个整编师的优势兵力,而驻沪日军除了停泊于黄浦江上的舰队以外,仅有4千余人的陆战兵力,当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于1937年8月12日准备趁日军增兵前对日军据点展开攻击时,却被蒋介石因寄希望于国际调停而叫停,丧失了开战先机。
而后当87师259旅对公大纱厂连续猛攻时,却在关键时刻又被蒋以伤亡过大而阻止,给日军创造了难得的喘息时机,直至8月15日倭军援兵开到,攻防态势易手。
当日军从海路增兵时,蒋介石又未在战区周边沿江沿海口岸设置坚固的防御力量,反将外线部队内调,造成外围门户大开,日军援兵毫不费力地在杭州湾登陆,威胁国军侧后方,以致守军陷入全线被动!当战局不利时,蒋出于政治因素考虑又迟迟下不了撤退决心,在不得不转入全线退却时又朝令夕改,且未组织协调好各部队的撤退秩序,以致前线军心涣散,溃不成军,不但增加了部队的大量伤亡,更直接造成了杭州,镇江及南京等战略重镇相继失守。
二是国军参战部队战术素养低下,装备水平低劣,与日军存在着时代差,另外日军在沪防御工事经多年经营,均为钢筯水泥永备工事,且有装甲部队协同作战,还可从其它战区调配空军部队增援。
而国军部队普遍缺乏重武器及攻坚经验,且空地协同及步炮坦协同能力十分低下,当中国空军轰炸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时,87师262旅并未乘势进攻,而是按照原计划于当日下午独自发起攻击,结果不但未能得手,还徒增大量伤亡。
此外国民政府从未真正意义上开展后备兵员培训,以致战役后期各部补充新兵之军事素质几乎为零,战事更为不利。
三是日军从一开始就拥有绝对的制海制空权,尽管中国空军在此次会战中表现得十分英勇顽强,并相继取得了杭州笕桥和上海战区的一系列胜利,重创了日军鹿岛及木更津航空队。
但由于参战军机仅有200架,且无法携带重磅炸弹,又无力及时弥补战损,故未能进一步扩大战果。
而日军却拥有包括重型轰炸机在内的390架各型战机,更可得到本土的源源增援,极大地支援了地面部队作战。
日本海军在此役中投入了包括3艘航母在内的30余艘重型舰只,并不断地用大口径舰炮及舰载机对中方阵地及民生目标狂轰滥炸,造成中国军民极大的伤亡,还从本土运来数个师团的援兵于北起吴淞口,川沙口一线,南至杭州湾金山卫一带抢滩登陆,对守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本来国军三个营在三辆坦克的支持下已攻入日军重要阵地汇山码头,却被日舰以重型舰炮远程轰击而不得不退出战斗,更在随后展开的罗店,宝山,大场等战役中以超视距远程火力给国军造成了极大伤亡,一个师一两天就打没了,即使战力十分凶悍的桂系第21集团军赶赴战场,却因地形限制而无法发挥其山地战优势,且又暴露于日军海陆空立体火力之下,6个旅长中数日内伤亡了5个!而中国海军只能以数量有限的炮艇,鱼雷艇等轻型舰艇迎敌,根本无力阻击从海路而来的日军援兵,尽管重创了数艘倭舰,却无力扭转战局,还在此役中几乎拼光了家底,在后来的战事中只能以岸炮队,布雷队及陆战队坚持抗战。
随着日军增援部队的源源登陆,已与倭寇进行了两月之久的血海换火海式的鏖战的国军战略态势更为恶劣,被日军分割包围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蒋介石不得不于37年10月下旬下达撤退令,却又因寄希望于国联干预,严令前线再坚守一周。
而日军的攻势越来越凶猛,前线部队开始崩溃,各级指挥系统形同虚设,各部开始夺路而逃,既未实施交替掩护,更未依托苏州至福山,江阴至无锡的既设国防工事阻击和迟滞日军。
而倭军主力却沿沪宁铁路及公路长驱直入,并以小分队偷袭的方式攻击国军,在短短十余日中竟造成中国军队十余万人伤亡,并使首都南京门户大开……!淞沪会战尽管失利,但打破了倭奴三个月征服中国的妄想,广大国军爱国官兵以30余万人的鲜血和生命筑成了中华民族的血肉长城,以绝对劣势的装备歼灭日冦4万余人,随着日本法西斯在中国战场的越陷越深,国力被消耗得捉襟见肘,终于迎来了自身灭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