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遴选是什么?报考公务员遴选需要什么条件?

2022-08-14
2 阅读

关键词:公务员遴选 为了不成为村头CBD的中心话题人物; 为了不因为万恶的金钱,弯下五尺男儿的身躯; 为了不让所有的苦劳变成白劳,也可以“论功有赏”; …… 总之,身在基层的每一天都在想着怎么逃离,参加遴选成为工作的唯一动力。

但是遴选并不是动动嘴上功夫,装装样子可以上岸成功的。

丑话说在前头,扒一层皮十有八九! 我是83.7分上岸的中央遴选,分享下我上岸的经验,有需要的可以借鉴。

首先问问自己对这份工作、这个身份有多少了解,和考公时先知道公务员都要干什么是一个道理。

有省遴选的目标往省里那些机关单位看,想考中央遴选无疑往中央看,网上有关信息都不能放过。

在备考开始之前,建议先看看政府网、中央部门机构网,了解相关情况,尤其是机构网里面相对应的部门链接,有了大概认知之后,接下来是详尽的备考规划。

遴选代表什么 捕风捉影的认识遴选,在盲目猜想中开始准备,方向没有,目的没有,收获也不会有。

人不能懒,尤其是在考试的时候,起步得比别人更稳,至少往年遴选的公告大纲、考试真题得看两年的,还有网上关于去年遴选的讨论,都是可以先预备了解遴选的方向。

仔细研究考试公告,遴选的考察没什么新意,都是公务员必备的能力,什么政策理论、文字表达和实际工作能力,不说跟工作需要差不多,跟公考考的也差不多。

可能很多人是看了公告说遴选没有公考难,从刚开始走错了方向,答案自然好不到哪去。

遴选最大的难度是战士里面挑将军(大家都是有公开经验之人)。

都说白纸好画,有颜色的纸已经不好再发挥。

遴选也是这样,已经形成的固定思维逻辑,都要随着题目设定的身份背景转变,比如同样是环境污染问题,站在一个乡镇政府的角度可能问题并不大,但站在更往上的单位角度是大问题。

遴选考试的每个问题都更具有实际性,考的是现实工作能力,需要的不是基础能力,是补充提升,备考一是了解遴选,二是提升自己。

中央遴选和国考北上广过犹不及 在市遴选、省遴选、中央遴选的角度上,自然是中央遴选更难,权力越大责任越多,中央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需要能站在宏观角度,了解全国范围的情况,从整体、宏观的高角度分析问题。

国家重大会议领导、代表的发言,每个单位组织的发布会,各个单位的官网,只要网上能找到的,势必要多看搜集信息,毕竟其他的资料也不好找。

除了前面提到的两个网站,还有求是、文明网、人民日报等这些官网,都是掌握政策理论信息,热点形势等信息的重要渠道,可以在自己电脑上建一个文件夹,把这些链接都放进去,每天有空的时候挨着点开看看,手机上最好也下两个软件,方便在外面看。

中央遴选,最关键的是搜集信息,政策理论、热点事件等等都要了解。

另外,还有个北辰的中央遴选备考攻略可以当做启蒙书先看看,里面根据中央遴选的特点讲了很多关于备考方面的注意事项。

对症下药,提高效率 机会永远留给准备好的人,从决定遴选的时候,得明确自己接下来要做的是积累提升,而不是一味地看资料,真正能提升遴选分数的,是多方面的积累和练真题。

在开始全面从自己的工作生活中积攒经验之前,还是要先系统里了解一遍遴选考试的核心——高层机关工作思路。

潘战遴选全课——学高层机关工作思路必刷的课 听课备考遴选是最省事的,主要是平时什么高层机关工作,基层人员压根接触不到,想拿下高层机关工作思路,复习的时候必须跟着潘战遴选全课学。

涉及遴选考试的所有题型从基层和高层两个角度入手,比如典型的应急应变题,基层和高层两个角度一对比,思路差距更容易理解。

直白点基层注重实操,高层注重“振奋人心的口号”。

喊口号不难,怎么振奋人心是跟潘战学的重点内容。

每次听课,我都把老师强调的地方记下来,及时准确的记录,还跟着老师的思路分析自己思考一下。

复习的时候留心潘战老师讲的高层机关的切入角度,后面结合自己的基层工作经验反复对比记忆,掌握高层机关工作的核心,考试80+进面难度没那么大。

真题实战,巩固提升 了解完遴选考试的实质,紧跟着得进入中级难度区间,将所有学到的高层机关工作思路,根据材料灵活使用,光是自己看检验不出来水平,也很难看出自己的毛病,需要跟着老师继续学习。

罗喆遴选题典课——做题技巧必看 想快速学答题技巧,熟练答题,罗喆遴选刷题课的所有真题至少得过一遍,写不顺畅的过两遍,直到把遴选考试回答问题的方法思路彻底总结出来,能灵活应对各种考题之后,就离高分不远了。

我做题一小时听课得两小时,跟着老师从分析材料、分析问题到得出思路,到对照实际工作经验和积累综合分析回答,一步步全搞懂了,再把老师讲的内容用自己的思路梳理总结一遍笔记。

我这种方式练题慢了点,但效果很好,基本一道题练完能看题说出来答题方法,遇到同类型问题也能快速想到思路,每种题型练到一半后面再练速度和质量都上去了。

注意:像我一样字不好的话,练罗喆的时候可以开始用答题纸练了,要让自己的字熟悉这种框架的束缚,同时也能控制答题字数,一举两得。

罗喆练完,答题纸再全部翻一遍,梳理一遍思路,等于把遴选考试答题形式和基本内容全部弄懂了,罗喆真题练完只剩一个月的时间提高,最后82.6分笔试第一上的岸。

求是、人民网——功夫下在平时 遴选最重要的还是能读题,能写好,了解遴选核心,潘战已经看过;读题练罗喆的时候已经着重练过了,想要能写好得再额外下功夫。

换种思路想,越是高层机关实际性的事务工作越少,更多是文字性的工作,写作更需要额外多下功夫。

第一步:解决遴选“无话可说” 不论是公文还是大作文,看完问题知道站在哪个机关角度回答问题听潘战,该往哪个方向写是练罗喆,想要看懂的同时能有内容可写,构架出更好的回答,得日常多积累素材,不然可能写的大白话自己都看不下去。

身在基层,每天被各种琐碎工作缠身,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局限于地方和个人见解,思考问题时广度和深度不够,这是不可避免的。

在积累自己日常工作中更接地气这方面经验的同时,也得注意多看别人的文章,积累观点和素材,扩充自己的知识库,答题的时候能借用别人的内容补充自己的回答。

多看时评文章积累素材是解决无处下笔的最基本方法。

我备考看的是求是、人民时评的文章,他们的共通性还是很明显的,理论性强,文笔好,正常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主看一个系列完全够了。

在看这类文章时,指向性还是很明显的,要带有目的的去看,否则是在看故事。

先看题目,学精简语言概括文章的方法,很多题目改一下词直接套用,比自己考试时现场想效果肯定好的多; 再看框架,把文章整体浏览一遍,直接将文中的框架在纸上完整列出来,看一下层次之间的关系以及衔接方法,然后自己看着框架看能不能换成其他主题构思一篇文章,能活用的框架直接整理下来,适当改头换面成为自己的写作框架。

最后看内容,不管是观点还是语句,都是文章能够出彩,与别的文章区分开的重点,这也是我来回看这些文章的重点,积累越多自己写文章、写材料时能用得上的也越多。

积累到一成程度,量变达到质变,不需要借用,自己根据以往积累和经验写出站位够高、想的够深的好文章,而不是全靠模仿。

第二步:解决大作文的基础分 考试都是要看完题一次想好再落笔的,公文最看中格式,作文的框架逻辑更是得一次构思好,不容出现差错,备考时得多从动手练题。

除了看潘战,日常积累过程中也可以多练,看到一篇好的文章,自己也模仿着写一篇,公文主要是对照格式,作文的各个方面都得对照─遍,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公文单位里可能用到的比较固定,很多文种工作中接触不到,不知道格式标准,可以直接去网上搜素材,尤其是对应级别的单位通知之类的,很多单位官网上直接放的有,每天多练几篇,格式自然能熟练掌握。

大作文还要注意逻辑问题,必须得动手写到纸上才能完整看出来,不然光靠想的话都觉得自己写的好。

大作文的字数多,需要涉及的点也多,逻辑不清晰的话让看的人找不到重点。

每次练写作,写完我再把框架找出来列一遍,看看逻辑上有没有漏洞,这样慢慢的可以一次写好。

建议大作文一定要写完把框架摘出来,单看逻辑对比文章,更能看出来问题。

模拟考试,检测成果 往年考卷不需要再多练了,集中把前几年的中央遴选真题模拟一两遍,要比广撒网练效果更好。

向上遴选历年真题解析 真题卷最后是一定要练的,要能在考前让自己通过模拟真练,适应考试的题量、时间和答题字数等要求,模拟真题卷,最重要的是装,装考试。

我练真题卷倒不追求完全安静的空间,真正考试也做不到这样,让自己能在嘈杂的环境中答题也是一种适应,另外是时间、答题纸这些比较基础的东西,最关键的是要能不被干扰,真正一套题完整写完。

向上遴选的真题卷,往年中央遴选的比较多,答案解析讲的也比较完整,练完好好对照能准确弥补自己答题时出现遗漏的点,归纳原因。

在练真题卷的同时,笔记复盘得安排上了,潘战的高层工作思路,罗喆的做题技巧再弄一遍,理清思路,备考的内容再过一遍,等着考试。

只要确保自己准备的到位,每种题型都练了,写作能力也集中提升了,遴选考试不过那么回事,放松心态去考试不会出问题。

遴选需要的是把每一点深入去思考,只要清楚这一点,公告中考察的方向也都看了,知道该怎么备考了。

祝愿每一个愿意重新“洗牌”的基层工作员都可以上岸成功,追求到自己想要的诗和远方。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