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了教师多年而又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教师的满工作量究竟应该如何计算才合理?

2022-08-15
5 阅读

工作量问题,一直是我们学校领导和老师之间的矛盾点,每年教代会必讨论的问题,可是直到现在依然没有解决。

过去我们的工作量采用模糊量化的方法,各学科、各年级标准不同,但是最后都模糊定义为满工作量。

这种计算方法的结果就是教同一学科,不同年级课时不同的老师工作量相同。

都教语文学科,初一两个班每周正课十课时,毕业班每周十四课时,工作量系数都是一。

不同学科的老师课时数和作业量不同,最后系数也都是一。

老师们对这种计算方法非常不满,迫于压力,领导不得不重新讨论,确定了新的计算方法。

新的计算方法工作量由两部分组成,固定工作量和动态工作量。

不同学科讨论后确定工作量系数为一的课时数和作业量。

多加少减,最终计算出每个人的固定工作量。

动态工作量每月统计一次,根据个人完成的临时工作量确定。

这种计算方法得到大多数老师的拥护,大家都觉得公平合理。

理论上行得通,操作过程中新问题又出现了。

哪些工作算是临时性可以附加工作量的工作?

没有明确的规定,一时之间,学校各项工作陷入被动:安排工作时,先问工作量。

不加不干,加少了不干。

每月统计都由自己上报,有人乘机虚报,造成很多矛盾。

最后不得不取消。

前两年,我们换了校长。

新官上任三把火,一到任就解决了老师们的午餐、午休问题,大家都觉得工作量问题也能解决,征集意见时,提了很多方案。

最终出台了新的工作量计算方法,借鉴过去计算方法,按照大纲标准语数外两个班教学系数为一,其他额外承担的工作单独附加。

学期结束,大家才发现工作量最低的就是只承担教学工作的主科老师。

中层领导、其他兼职人员,课时虽然只要专职老师的一半,但是附加工作量高。

我担任班主任,两个班语文课,工作量系数是一。

其他中层只上一个班语文,兼任中层,工作量达到一点三,甚至有人达到一点五。

这和过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一片哗然。

有人找领导提意见,领导回复:你也可以干兼职,或者当中层。

一句话怼得老师们无言以对,兼职和中层的工作量真的很难衡量。

所以,直到现在,专职任课老师工作量垫底,兼职和中层遥遥领先,人人都觉得不公平。

这就是我们学校工作量计算方法,改来改去,改了又改,大家依然不满意。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