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长江以北的方言基本能交流,而以南的方言却是一个地方一种语言,无法正常沟通,你怎么看?
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南北方言以长江为界,以北的地区在方言交流上,基本没多大障碍,相互间能进行交流,能听得懂。
而以南地区在运用方言交流方面就很困难了,难以相互间进行正常的语言沟通,根本原因是听不懂对方说的话,尤其是在古代。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南北方言交流差距很大,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政事、经济等原因,也与生活有关系,其中,最不可忽视的是地理、地貌等方面的因素。
中华民族交融,基本是从长江的源头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开始,往东延伸移动的。
长江的水流入到秦岭淮河(古时称淮水)一线,长江出现了南北分界线。
长江以北有:西藏、新疆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宁夏省、陕西省、甘肃省、安徽省、湖北省、山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天津市、北京市、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长江以南有: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福建、广西、广东、香港、澳门、海南、台湾、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江西、浙江、上海。
长江以北各省市区地域间相距,自古以来,交通较发达,政事和经济发展互相借鉴,推进。
虽然这里的地理地貌也有山区,但是平原也挺大,比较著名的就是华北平原。
这样的人类居住环境,对于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是十分有利的。
因此,长江以北的人,在思想开放程度上,强于长江以南的人,尤其是在古代。
长江以北地区,自古以来部落林立。
人与人之间经常接触,运用方言交流是件很正常的事。
他们有着强烈的语言意识,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
再加上这里交通发达,人们生活便利,使长江以北的人,从西往东在方言运用方面,相互间有了一定的共识、认可和默契,在互通有无方面基本上能行得通,交流无大碍了,例如,普通话的形成与兴起,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长江以南的人思想比较闭塞。
这与他们所居住的地理和地貌位置,有很大的关系。
这里基本上是山区,隔山相望,司空见惯。
尤其是在古代,这里部落较少,人口稀疏,隔着山水,谁也不认识谁,交往少,交流更是大眼瞪小眼,用面部表情打哑语。
古代,在这样政事与经济不发达地区,各自为政的情景下,生活习惯很难一统。
再加上交通不便,没公路,只有羊肠小道。
人与人的居住间距又隔山隔水,互不相望。
人与人见面,用方言交流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谁也听不懂对方的方言,无论是口语,还是文字书写,都听不懂,认不清。
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到了近现代,地域之间的距离,由于政事和经济的需要而拉近了。
再加上交通快速修筑、发达,地方方言有了很大的改观,在语言沟通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尽管长江以南人的口语发音多样化,但是,由于南北方人的共同利益,相互间的政事、经济、文化的共同需求,又把南北方人链接了起来。
地方语言发音,在人与人相互交流起来,的确会有很吃力的感觉。
但是,也能听懂对方说的是什么意思,只是在发音上有差别,甚至有的还很大,听起来时,一定要认真听才行。
这些被共同利益的南北方人,所不攻自破的地方方言,自然而然地会适应对方了。
尤其是在长江南北人之间架起了一座交流普通话和文字的桥梁,互通问题迎刃而解了。
现在,全国号召学习普通话,这是一个最佳的沟通渠道。
当今,我们看看孩子们,基本都讲普通话了,有的地方的孩子,甚至都不会说地方方言了,可见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力量有多么地伟大了!总而言之,这个问题在古代的确是存在的,但是,当前,长江以北的方言基本上是能交流,而以南的方言虽然一个地方一种语言,也能正常沟通。
只是需要根据语言环境,多费些劲,认真地听与理解对方的方言而已。
实在不行可以用汉字沟通,灵活运用各种语言交流方式,这些都属于正常的沟通。
普通话即将代替方言,在社会上与人交流、沟通,均使用普通话。
估计,我们下一代所使用的语言,基本上是普通话了。
方言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只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存在了,这是发展趋势,无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