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是战国七雄中唯一的八百年诸侯国,为何后期屡战屡败?

2022-08-16
6 阅读

因为燕国的改革动力是最弱的,且是最不彻底的,相对于其它六国来说。

燕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之一。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

再加上燕国地处北方,主要作用是抗击了北方诸多胡族的严重侵扰。

总体来说,燕国地域偏远,受中原文明潮流的影响与冲击较小;北方诸多游牧族群的劫掠杀戮,对燕国生存压力极大。

所以燕国诞生新兴集团的土壤很弱,基本上从内部不可能出现改革动力。

燕国的变法,还是后面的“乐毅变法”。

公元前321年,在位12年的燕易王死了,太子姬哙即位为燕王。

燕王哙认为丞相子之能让燕国强大起来,就将燕王之位正式“禅让”给了子之,燕王哙自己,则做了臣民。

由于可见燕国脱胎于周朝,其“正统”思想有多深厚,可能就鲁国能与之一比。

结果燕国各势力矛盾暴发,被燕人视为“太子”的姬平,也就是燕王哙的长子,联合将军市被,又秘密联结齐国外援,率先举兵,公开反对子之政权。

然后齐国趁机打劫,经过五十天作战,齐军攻占燕国全境,杀死了子之,也杀死了燕王哙。

在此过程中,齐军大杀燕人,大掠燕国财货。

齐国撤退后,太子姬平即位国君,面对废墟般的燕国,姬平用了三年时间勉强撑了过来。

三年后,宣布恢复王号,也就是燕昭王。

燕昭王上台后的目标——报仇。

“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所以燕国改革的动力不是内因,而是外因,是从高层开始的,底层是没有改革的动力,这也就意味着改革是不能持续下去的。

燕昭王等来自己的大才——乐毅,乐毅是对燕国有一个相当系统的改革,不然也支撑不了燕国灭齐的国力,只不过史料较少,我们所知甚少。

燕国改革的结果是“乐毅破齐”,燕齐战争差不多六年,先合纵以燕军为主力的五国联军大破齐军。

再由乐毅统率燕国大军,独立进军齐国纵深,连下七十余城,几乎占领齐国全境。

只剩下下莒城、即墨两座孤城时,乐毅开始了“仁政化齐”,以长期围困二城,并推行相对宽松的政策,力图感化齐人归附燕国。

本来按照乐毅有方案,燕国消化齐国只是时间问题,时间一到,坐拥燕齐二地的燕国肯定是天下的霸主之一,只可惜燕昭王死了。

燕国新君燕惠王改变对齐政策,罢黜乐毅,任用骑劫为将,发动对齐总攻势作战,燕军溃败,撤回燕国,六年大战宣告结束。

燕军的失败,六年国力开支没多少回报,乐毅逃隐赵国,即意味着燕国的变法失败,随变法产生的新兴势力消亡,改革彻底失败。

燕国,以重回老路的方式,复归弱势,同样永远地弱下去了。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