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里的意大利炮是什么?它有多强?
“二营长,你他娘的意大利炮呢,给老子拉过来。
开炮,开炮”。
电视剧《亮剑》里的经典台词曾经感染无数屏幕前的你我,有无奈、有悲壮、有军人的义无反顾和对敌人的愤恨。
结构简单的意大利炮在当时的八路军可是高大上的存在,每门大炮都是我军中的宝贝疙瘩,因为我军的条件太艰苦了,即使边区能供应的手榴弹也是威力不如敌人的一半。
能使用上大炮攻坚,最好的主力部队也不多见,珍贵的大炮和更珍贵的炮弹都是留在关键时刻使用。
现在大家经常用\"把老子的意大利炮拿来\"吐槽一些令人无法忍受的事物。
《亮剑》里的意大利炮原形是意大利仿制法国的施奈德M1897型75毫米加农炮。
诞生于19世纪末的'75小姐'火炮,经历两次世界大战都经久不衰,并且在世界上拥有众多改进衍生型号。
法国M1897型75mm火炮宽度2米、高度1.4米、口径为75毫米,全重1.5吨左右,炮管长度为2.69米,火炮初速529 m/s,可发射高爆弹、穿甲弹、榴霰弹,有效射程8500 m。
火炮配备液压气动长后座装置,该装置由托箍、驻退复进机构、储气瓶等组成,液压气动长后座装置会吸收火炮后座能量而复位炮闩、炮管位置。
这是世界第一款具备反后座装置的火炮,解决了复杂的火炮复位与频繁的弹道计算问题。
炮兵只需专注装填炮弹和发射,因此火炮射速达到达到每分钟15发,甚至极限射速达每分钟30发,堪称当时射速最强火炮。
M1897式野战炮因此得到各国争相仿造,但是各国仿制火炮均不如原装好使,兴奋的法国人因此亲昵的称M1897式野战炮为'75小姐'。
该型火炮的液压气动长后座装置和驻退/复进装置结构,时至今日都是许多火炮的标准构型。
M1897式野战加农炮采用了旋转式诺登菲尔特偏心螺旋炮闩,炮弹的装填、退壳更加简单,一个训练有素的炮组仅需1秒钟就可完成退壳、重新装填。
M1897式野战加农炮5人炮班:2人负责瞄准(射向和方位角调整各需1人),1人负责弹药装填,其余人员负责传送弹药和同时给炮弹设定机械定时引信。
法制M1897型75毫米加农炮总产量超过17000门,许多国家都有该炮的身影,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一些国家还在使用该型火炮。
M1897型75毫米加农炮曾随法军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上世纪初有少数军阀购买了M1897型野战炮,抗日战争期间苏联政府也曾经援助国民政府不少二手的该型火炮和炮弹。
《亮剑》中二营长的M1897型75毫米加农炮应该是缴获自国民党军队。
意大利军队进口的法国火炮淘汰到了中国,最终又有一部分被八路军缴获。
对于绝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的我军官兵来说,火炮本来的名称和炮身上刻有的意大利文都拗口难记,称呼\"意大利炮\"又通俗又表达了我军官兵乐观精神。
火炮是战争中必备的武器,但是中国军队却很难得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军队仅仅有200多门各型火炮,还不如德军一个机械化师装备的多。
抗战期间的八路军连枪支弹药都极度缺乏,更别说火炮了。
如果哪个单位有火炮那绝对是头等的主力部队,因为火炮在攻坚作战中威力极大。
李云龙久攻不下的平安县城,几发意大利炮弹就打开一个豁口。
李云龙关键时刻召唤意大利炮参战,也可以看出中国军人对重火力的极度渴望,不到关键时刻都舍不得使用。
如今中国军队经过脱胎换骨的发展,早已告别火力不足症,各式武器装备的火力能够维护祖国的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