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民国军阀大量采购驳壳枪而不是撸子?
因为驳壳枪更好用。
驳壳枪,即德国毛瑟出品的C96式军用手枪,毛瑟对其定义为:适合军队战术使用的大威力手枪。
它的用途很明确,就是为战场而生,是上阵杀敌的装备。
从驳壳枪其它的名称上我们也能感受其威力,如盒子炮,快慢机(毛瑟M1932冲锋手枪,C96升级版)。
别的枪是“撸子”,它是“炮”,这可都是中国用户给出的名字,并非毛瑟厂往自己脸上贴金。
就连苏联克格勃的前身“契卡”都对其赞誉有加,专门将一种一战后去掉照门,缩短枪管的盒子炮称为“bolo毛瑟”,即“布尔什维克毛瑟枪”。
因为实在喜欢这种手枪,苏联人大量购进,乃至影响了苏联的手枪弹药体系,他们专门仿制了盒子炮的弹药,将毛瑟7.63x25mm弹整个照搬,生产出了差异微小的7.62x25mm枪弹。
这种子弹让托卡列夫手枪继承,也成为波波沙等苏联冲锋枪的弹药,影响相当巨大。
再后来,我国仿制苏式冲锋枪和手枪,也继承了这种弹药。
著名的54手枪就使用了这种子弹。
“大黑星”的威力还用吹么?
相比之下,“撸子”的威力可就小多了。
撸子并非某种枪的专用名称,我国过去管很多手枪都叫撸子,甚至撸子就是手枪的江湖黑话。
所以,有时候盒子炮也会被人称为撸子。
相较于当时中国流行的各种手枪,盒子炮无论是功能还是威力都属上乘。
毕竟它的定义是“军用”,是实打实的战场杀敌武器,而别的“撸子”多是些防身用途的小手枪,顶多做做指挥官的佩枪,并不适合战阵杀敌。
盒子炮在当年一次世界大战中,可是赢得了“战壕扫把棍”之名的利器。
在近距离的战斗中,能持续连发20响的毛瑟手枪堪称近战之王,直到霰弹枪和冲锋枪两个近距杀神取代了它的位置。
像不像个扫把?
也正因为战场表现太出色,协约国在战后要求限制毛瑟厂的生产,严格压制手枪的性能,使得bolo坂毛瑟出世,可即便如此它依然有口皆碑。
一支毛瑟C96的弹容量可达20发,远超当时其它手枪。
这让盒子炮非常适合连续的火力压制,也让盒子炮在一战的堑壕里变成了“连揍一条沟”的狠物。
要知道,那时候的步枪都是拉大栓的,一旦让盒子炮这连发20响近身,拼刺刀都别想。
何况C96还有优秀的战术变换能力,只要把硬质的枪盒拆下来再接到枪把上,它立马变身为一把卡宾枪。
毛瑟当年推销武器时,请了个神枪手表演,就是依靠这种能力300米枪枪上靶。
这意味着,盒子炮在战场上是具备实际作战能力的,那些小手枪连陪它玩儿的资格都没有。
何况毛瑟手枪还有更凶残的连发全自动版本,快慢机头一张,把枪一横,打起来犹如小型冲锋枪。
当年军阀混战之时,中国的大帅们便已经发现了盒子炮的好处,纷纷将其购为佩枪,或者给警卫亲兵大量装备,紧急关头又能镇邪又能顶事儿,比小撸子们实用太多。
后来盒子炮几乎成了中国军队警卫员的标配,越高级的指挥员越是如此。
有的警卫员艺高人胆大,居然腰间能插两把盒子炮。
这可不是为了耍帅,盒子炮的大弹容和自动\半自动能力,可以让警卫在最短时间内爆发出极为强大的火力,还能化身卡宾枪顶住阵地,相对长枪又小巧便携,当然会受到普遍的青睐。
抗日战争爆发后,盒子炮与捷克造甚至成了日军辨别中国军队指挥机关、指挥级别的参照物,听听这些枪声有多少,怎么响,便能大致猜出对方的水平。
没办法,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根本没有多少自动化的武器,那一点点盒子炮已经算是很奢侈的装备了,也是中国军队不可多得的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