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升学,为什么学校要限定名额,剩余的学生拿高额费用才让上学?

2022-08-16
1 阅读

这个问题由来已久。

主要发生在高中学段。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有这样的苗头。

就是一些办学条件较好,生源充足的学校,经上级部门同意,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指标,招收“高价生”。

这个数量刚开始是学校自己确定的,数额不大,大约就是招生总数的10%左右。

收费数额也不大,每个高价生加收500元左右的高价费。

后来叫做择校费。

上级之所以对这种情况默认,是因为地方财政困难,不能按照国家规定,足额拨付办学经费。

许多地方都是只能拨付教师的人头工资,连正常的办公经费也拨不下来。

学校运营经济困难,只好每年拿出一定的招生指标,招收择校生,加收择校费。

这也算是弥补办学经费不足的一种措施。

随着时间的推移,择校生收费标准逐年提高,收费人数也逐年增多。

国家也渐渐认可了这种做法。

为了规范择校生的招录,有些省里下发文件,限定了择校生的招生比例,大约是总招生人数的15%。

再后来,又限定了择校生的收费标准。

省级示范性高中择校费三年18000元,市级示范性高中择校费三年12000元。

一次性收取。

这样就形成了事实上的高中教育收费双轨制。

笔者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曾经撰写文章,呼吁《普通高中教育收费应该并轨》。

就是希望各个高中学校,每年计划招收多少学生,全都根据分数来录取。

学生的缴费标准一样,不搞什么正式生,择校生。

但是人微言轻,没有什么反响。

后来,国家有个“三限政策”。

就是对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更是把择校生合法化了。

好像是到了2010年以后,国家不允许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高收费了。

至于是不是还有学校偷偷地继续招收择校生,那就不好说了。

其实,这种情况好像在大学招生中,也曾经存在。

不过,那叫自费生。

存在了一段时间之后,好像也取消了。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