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古代,发生了新冠疫情,那时没疫苗,是不是人类就灭亡了?

2022-08-16
3 阅读

新冠疫情从2019年底2020年初以来已肆虐全球近三年了。

近三年来很多人的生活都因为这场疫情被打乱。

这场抗疫斗争中我国通过严格的管控在全球疫情大爆发的背景已成为了相对最为安全的地方。

可即使如此也没能完全彻底扑灭这场疫情。

新冠病毒不仅没彻底销声匿迹,反而还在持续不断进行着变异。

目前海南、新疆等地再度出现的疫情反弹充分证明了这场抗疫斗争的艰难。

事实上目前全世界所有国家面对疫情都只能尽可能阻断传播途径,但要完全彻底消灭新冠病毒还没任何一个国家能做得到。

既然以我们现在的医疗技术条件尚且无法完全彻底消灭新冠病毒,那么在没疫苗没现代医疗技术的古代发生这样的疫情是否有可能直接造成人类的灭亡呢?

首先我可以旗帜鲜明地亮明观点就是新冠疫情即使发生在古代也不可能导致人类的灭绝。

在我们这一代人有生之年的记忆中新冠疫情恐怕是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的。

可放眼漫长的古代历史岁月所经历过的各种疫情实在是数不胜数。

公元前430年的雅典瘟疫造成当时雅典城内25%左右的人口死亡。

公元164年的古罗马瘟疫造成五百多万人死亡。

东汉末年和明朝末年的大瘟疫在当时都造成了数千万人口的死亡。

14世纪的黑死病导致当时欧洲三分之一左右的人口死亡。

历史上这些瘟疫无论造成了多大的破坏也都没能导致人类的灭绝。

任何一场疫情越到后期影响往往会逐渐削弱。

有些人在染病后死亡就阻断了再向他人传播疾病的途径,有些在染病后侥幸活下来的人反而因此具备了抗体。

人的身体在病毒的作用刺激下悄然发生着变化,而病毒本身也在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发生着变化。

如果病毒直接将宿主杀死意味着自己也失去了存活和传播的介质。

病毒越到后期往往变得毒性越来越小而传染性越来越强。

这也是为什么新冠疫情刚爆发时有些国家会认为疫情肆虐一番后会变成大号的流行性感冒。

正是这样一种认识使当时一些国家决定用自然免疫的方法应对新冠疫情。

事实上以人类目前的医疗技术应对由病毒造成的疫情更多只能立足于免疫预防手段,但在治疗病毒类疾病方面尚无太多有效的办法。

不过在现代医疗技术条件下免疫预防可以通过疫苗来实现,而如果采取自然免疫的方法势必会造成大量人口的死亡。

如果当人类医学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还要采取如此原始的抗疫方式显然是不人道不科学的。

这也是我国为什么会反对自然免疫的原因所在。

自然免疫在现代医疗条件下当然是不人道不科学的,但在医疗技术相对落后的古代恐怕是很多地方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自然免疫这种方法确实很残忍很不人道,但客观上这也意味着即使在古代发生类似于新冠这样的疫情也不会导致人类灭绝,因为总会有一些幸运儿在疫情中成功挺过来的。

当然如果把这样的情况放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谁又能确保自己能成为幸运儿呢?

自然免疫在医疗技术相对落后的古代确实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但这并不等于说古人面对疫情就只有这样一种被动的方法。

古人同样也有自己的智慧。

古人在与疫情的一次次斗争也会不断总结经验。

我们现在的医疗技术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古人数千年医学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

东汉末年大瘟疫期间“医圣”张仲景写出的《伤寒杂病论》成为了后世的防疫经典。

《汉书·平帝纪》中记载着“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这就是说当时的朝廷免费为患病的灾民提供药物进行救治,同时还专门安排了空房子给患病的人住。

由此可见中国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使用隔离措施控制疫情了。

这种隔离制度到了唐宋时期被进一步发扬光大:武则天时期建有专人管理麻风病人的疠人坊。

到了北宋时期每当疫灾发生时政府就会立即拨付专款、选派专人到疫区救助:医生是全国各地最好的医生,而药费则由朝廷无偿埋单。

到了清代则专门建有“避痘所”。

这个场所并不是安置病人的,而是安置健康的人在这里居住,而目的仍是为防止被感染。

除了隔离之外古人也曾设法预防疾病的传播蔓延。

人类与天花病毒的斗争正是这样的典型案例。

话说宋真宗在位时期(公元998~1022年)丞相叫王旦老年得子。

王旦在喜悦之余也唯恐爱子被传染上当时流行的天花,所以召集了一群大夫研究预防的方法。

其中有一位四川官员从家乡请来的峨嵋山人说是能用一种药使他儿子免于感染天花。

具体的方法是:用干燥了天花病人的痂皮研成细末,用竹管吹人健康儿童的鼻孔。

这样孩子就患了一次轻型的或不显性的天花。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就会对天花形成抗体,之后也就再也不会得天花了。

大约到了明代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这种人痘接种方法开始逐渐向全国各地普及并逐渐形成正规系统的流程。

不过这种接种方法流传过程其实是相对比较漫长的,因为直到清代初期天花依然是一种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甚至就连康熙皇帝也没能幸免。

康熙十七年皇太子又出痘了,康熙命人用人痘接种之法救治。

见效后康熙就下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人痘接种。

1688年俄罗斯首先派人到中国学痘医。

1744年中国医生李仁山将中国的人痘接种术带到日本。

1763年在朝鲜人李慕庵的信札中记载了中国的人痘接种术。

1790年朝鲜使者朴斋家、朴凌洋从中国带走了大型医学丛书《御纂医宗金鉴》,后来朴斋家指派一乡吏按照书中的方法试种人痘并获得成功。

1796年英国人琴纳在人痘接种法上发明了更为安全有效的牛痘接种法,1805年牛痘接种法传入我国并代替了人痘接种法。

到19世纪末天花病毒已在冰岛、瑞典、挪威等国绝迹。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后将天花列为第一个需要控制的世界性疾病。

1958年苏联代表团提出开展全球性的消灭天花运动并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赞同。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病毒由于找不到宿主已可以认定为被消灭。

由此可见古人在疫情面前绝不是被动等死,而是在与疾病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

历史上有很多致死率比新冠更高的疫情出现过,可人类却在与之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完善着医疗技术。

即使新冠疫情发生在古代也不可能导致人类的灭绝,而且在某种意义可能还未必能造成如今这么大影响。

毕竟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人口流动性并不大。

即使某个地方发生疫情也很难影响到其它地区。

如果新冠疫情发生在古代某个地方很可能在当地造成大面积的死亡。

在当时救治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说不定有可能会导致当地人口死绝。

可在当地人都死绝了的前提下疫情自然不可能再往外扩散蔓延了。

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疫情绝不可能蔓延成为全球性的。

从现有的历史记载来看人类历史上第一场全球性疫情是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

换句话说在此之前根本就不具备发生全球性疫情的条件。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