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与敌军遭遇,倾泻5万发子弹却没打到一个人,是枪法太臭吗?
恰恰相反,美军士兵的枪法好得很!事实上,不单单是伊拉克战争,在阿富汗,在越南,在朝鲜,在二战时期,美国大兵的风格就是端起枪狠造就完事了。
至于打不打得准,那是另一个问题。
根据统计,在朝鲜战场,美军消灭一个对方士兵,需要消耗5万发子弹。
到了越南战场,消灭一个对方士兵,更是需要20万发子弹。
在伊拉克战场,这一数字更是上涨到了25万发子弹!那么,是不是说,美国大兵只会端起枪突突,根本没有准头呢?
这种说法也是大错特错。
须知,美国是一个枪文化盛行的国家,作为一个美国人,从小学开始端起儿童用步枪学习射击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最近美国军火商甚至为儿童专门设计了一款缩小版的AR15,命名为JR15突击步枪。
确实突破想象的天花板。
你要说是让美国儿童学射击,搞个单发或者半自动,我还可以接受。
如今直接搞个袖珍突击,简直是丧心病狂的节奏。
所以,众多的美国大兵,可能从小就开始射击熏陶了。
要说靶场射击成绩,那也不会很差的。
搞训练嘛,全世界都差不多,打胸环靶。
可是上了战场,为啥就这么费子弹呢?
照这消耗速度,我感觉我开个三轮去捡弹壳都能发家致富敢生三胎了。
这就要从美国的战争思想说起。
美军的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和后勤运输保障能力,才是美军有底气这样做的原因。
在二战时期,美国已经是世界上的第一工业国。
美国的军火生产能力,一枝独秀,一国独大,超过了全世界其余国家的生产能力。
在各个单项上,都是刷榜的存在。
相关数字,网上都有。
我就不一一列出,免得文章重复,影响原创度。
我就单举一例。
比如军用汽车产量,二战期间美国生产汽车238万辆,英国46万辆,德国34万辆,苏联20万辆,日本6万辆。
与之对比一下,我们的解放战争期间,刘邓大军南下,晋冀鲁豫军区为南下大军提供物资运送的运输汽车(担负兵站线运输任务)总数是500辆。
所以二战,人家打的是机械化战争。
不缺军火物资,在充足的物资条件支援下,可以有各种在我们看来“纨绔”式的战争奇观。
比如西欧战场,德军坚守的据点,美军步兵打不下,怎么办?可以呼叫大口径火炮,来个炮火洗地,然后步兵上去插旗就行了。
比如朝鲜战场,为了切断志愿军和人民军的后勤补给线,美军可以出动上千架次飞机,对于关键路段实施不间断轰炸,投下巨量的航空定时炸弹,每发炸弹重量达数百斤甚至上千斤。
爆炸的弹坑直径可达数十米,深可达十米。
当时仅仅填平一个弹坑,就需要出动数百朝鲜百姓。
至于步兵武器,美军在二战时期就已经完成了自动化。
想想其他国家还用着五发栓动步枪,美国大兵端起半自动的伽兰德步枪,装上一个8发弹夹,呯呯呯呯呯呯呯呯,你怎么还手?
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也缴获了一些伽兰德,但是用一段时间就不用了。
为啥?
打起来太快,子弹供应不上,于是又用回了三八大盖和汉阳造。
在巨量的弹药加持下,美国士兵的作战方法显得就很单一。
不需要迂回战术,基本上都是一路平推,弹雨倾泻。
这套要是不灵,就呼叫大炮来支援。
地面炮火支援还搞不定,就呼叫空中火力支援。
至于弹药补给,美军有多种补给方式。
美军都实现了全机械化,大兵们二战有吉普,如今有悍马,车上装的弹药就很多。
而且,这个弹药量,往往是超出作战需求的。
比如打个小遭遇战,可能只需要1000发子弹,但是车上往往带了5000发。
因为在战场上,充足的子弹,能给士兵带来一种心理满足感和安全感。
与之功能类似的还有烟草。
假如某些场合,弹药消耗过快,美军还有战地补给手段。
极端情况下,还会使用空投补给弹药的方法。
有足量的弹药加持,美军放子弹如同我们放鞭炮,噼里啪啦热闹得很。
只要能够用弹雨压制对方,就行啦。
其余的交给空军了事,大兵们就蹲战壕等着就行啦。
但是人家美军以军队作战形式来浪费子弹倾泻弹雨,你不能说人家枪法差。
把单兵拉出来打胸环靶,人家成绩可不一定比你差的。
比如朝鲜战场,我们的狙神张桃芳,就曾经和对方狙击手打过一场生死之战。
对方使用M2重机枪+瞄准镜来做狙击武器,张桃芳使用一支水连珠,也就是莫辛纳甘,机械瞄准,把对方打掉了,但是过程也很惊险。
而在张桃芳之前,这个老美狙击手已经打掉了我们好几个狙击手。
所以说单论枪法,人家也有能人。
最后说一句,其实我们现在也有向美军学习的趋势。
那句话叫什么来着,穷则战术穿插,富则火力覆盖嘛。
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炮弹少,打一发炮弹还需要旅长批准。
到了84年松毛岭大战,我们一天时间打了3400吨炮弹。
要是按照亮剑的说法,5吨炮弹换一个李云龙,这3400吨炮弹,能换680个李云龙啦。
哈哈。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
诗云历史原创,写于寄寄斋。
配图来自公共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