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翁同龢的书法成就与特点是什么?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江苏常熟人,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晚清书法大家。
翁同龢自幼受家庭熏陶,父亲翁心存,历官工部尚书,曾授读同治皇帝;其长兄二兄均为朝中重臣,家富藏书,是清末中国著名藏书家。
良好的家学渊源及社会地位,为翁同龢早年学书和文化积淀提供了保障。
致力于碑学,潜心揣摩北碑及秦汉碑,博采众长,并渗其意,书法点画上讲求厚重,藏头护尾,力在字中。
翁书用笔收敛之时亦有纵势,运笔时多取直势。
书作起笔时逆入、调锋之后顺势直下,笔意舒展,至收笔处戛然而止,干脆利落,力到笔到,斩钉截铁。
作品中重笔与轻笔交相互映,折射出他驾驭毛笔的高超技艺。
在他的晚年书札中,行笔参入隶意,笔画古趣盎然,苍老雄浑,有碑帖互参的妙处。
翁同龢早年从习欧、褚、柳、赵,书法崇尚瘦劲;中年转学颜体,取其浑厚,又兼学苏轼、米芾,书出新意;晚年得力于北碑,平淡中见精神。
他博采众长,对唐代颜真卿和北魏碑版潜心揣摩,参以己意,并吸收刘墉、钱沣、何绍基等人之长,将赵子昂、董其昌的柔和流畅溶入其中。
他深得颜真卿书法之精髓,写出具有自己个性的书法艺术作品,从而形成了翁字的独特书风,成为晚清颇具影响的书法家。
在翁同龢书法作品中,墨色的不同也使得书作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独特魅力。
翁书浑厚、稚拙,极有份量感。
他用墨浓重,这与清代有“浓墨宰相”之称的刘墉接近。
翁书行书用墨由浓到淡的变化清晰,晚年书札中还出现了枯墨,使其书法更添苍老雄浑之势。
晚清书法受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的碑学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书家在取法和书风上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帖学为主,融合碑学,走帖碑相融的道路;另一类以碑学为主,兼顾帖学,书法富雄强、浑厚、苍茫之气。
而单纯以帖学为宗、排斥碑法的书家几乎成为当时“不入流”的书家了。
翁同龢属于前者,他从帖学入手,中晚年融入碑学,是晚清书坛碑帖结合十分成功的政界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