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六七十年代农村的河塘里有很多鱼,是那时的人不喜欢吃鱼吗?
我的老家是鲁西南地区的微山湖岸边,那个年代鱼多的几个原因是:第一,生态环保,农田里使用化肥农药少,对水利河道污染少,鱼进行自然繁殖,所以数量增多。
第二,捕捞方式人性化,以前逮鱼方式,主要用渔网,鱼叉,和一些竹子和苇子编制的扑鱼工具,没有现在电鱼、用药毒鱼的现象发生。
第三,当时的情况是农民以种地为主,一年到头忙忙碌碌,很少有时间去逮鱼,专门从事捕鱼的基本都是湖里的渔民,再加上那时候交通不方便,老百姓比较穷,尽管鱼便宜,平时一般舍不得花钱买鱼吃,所以扑鱼的数量有限;第四,其他原因,比如农田水利网络完整,水系发达,再加上遇到夏天雨水多等原因,都是造成鱼多的因素。
那时候鱼多到什么程度,我可以举几个例子。
记得秋天收割水稻的时候,我父亲在稻田地里,脚窝积水处逮到两斤多的野生鲤鱼;我母亲年轻时候到河里摸河蚌也逮住过两斤左右的老鳖;我参军之前,和伙伴一起用啤酒瓶装开山用的炸药,在微山湖的分支白马河里,一炮炸响后,就逮鱼六十多斤,而且一律野生扁鱼;还有一年秋天在我们村里的一个水坑里,记得很清楚是柳树落叶的时候,我用一个扒网子,不到一个小时就收获十几斤小麦穗鱼;还记得七十年代末,有一年天气干旱,微山湖的水退去了三分之二,就连湖中心的水都不太深了,有人去逮鱼,就空着手,不需要任何工具,到了湖里面,几个人把水里面水草从外面往中间卷起来,卷起来一个十几平米的、小圈后,就可以徒手抓鱼了,一人一天很轻松可以逮到一两百斤鱼,而且只要鲤鱼、黑鱼和大鲫鱼,听说当时为了腌鱼食盐用量大增,一度脱销。
我们那里有句话,就是有水就有鱼,随便找个河沟,用泥巴分段后,把水掏干就可以逮鱼了,一到夏秋季下大雨的时候,雨水进到黄豆地或者高粱地里,鱼也就跟进来了,也是逮鱼的好时机。
这些都是业余的逮鱼方式,至于撒网、河里下渔网鱼钩等专业方式就不用说了,人家是靠逮鱼为生。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是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是付出了代价,那个年代的碧水蓝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只能留着怀念,再次呼吁人们,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爱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