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中杨四郎叛国投敌,杨五郎出家当和尚,他们为什么不回家?
杨四郎(延辉)、杨五郎(延德),均是古典小说《杨家将全传》中的人物。
宋.“潘洪”私通辽邦,辽王天庆设计邀宋王赴双龙会以图谋杀。
宋忠良将杨继业率领子八人同赴双龙会,后伏兵四起,其子有袖箭毙辽王、有战死,有延辉等被擒;有延德等人杀出重围…。
又有杨继业先锋挂帅,领兵携余子御敌两狼山;终无救兵,人马冻饿,碰死李陵碑的悲壮爱国故事…。
所谓“杨四郎叛国投敌”:这也是戏曲《四郎探母》,曾经被禁演的事由。
其唯一的理由是“美化叛徒”,即杨四郎被异族俘获,改名“木易”后,又被招亲。
我们回顾历史,在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民族与民族之间矛盾、斗争甚至兵戎相见,战争频繁仍是屡见不鲜的,蒙族、满族、西夏等族或全部或局部统治中华的情况也是有的。
有的长达300年之久,当然两族男女青年恋爱和联姻的情形,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或在朝廷或在民间例证甚多,不胜枚举。
就说我们汉族人被兄弟民族(或异族、少数民族)俘获而招亲者绝非杨四郎一人,据考:汉朝时的苏武与匈奴人胡阿云结婚,又汉朝时的蔡文姬也与匈奴的左贤王成亲,五代时的薛平贵与西凉国代战公主配偶等等,从未有人说他们是叛徒,为什么单单指责宋朝的杨延辉,杨四郎是叛徒,并把《四郎探母》这出脍炙人口的戏,诬灭为美化叛徒的戏,实际是太不公正了,当然有的是历史背景造成的,又是很复杂的问题,三言两语也是说不清的。
“杨五郎出家当和尚”:延德于沙滩会后,目睹杨家将的惨伤,报国无门、返家无路,愤世弃官削发、出家五台。
其深知昏君无能,奸佞当道;从昔日天波杨府的闻名遐迩、保国忠良的家喻户晓,现已“灰飞烟灭”了,五郎俗衣换僧装,看破红尘与世无争,当了武僧和尚自然不在话下。
附【杨业】公元?
—986年。
宋.并州太原人。
又名,继业。
初为五代.北汉将领,善骑射,以骁勇著名,人称“无敌”。
归宋后,任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部署。
太平兴国五年,以数千骑大败契丹攻雁门军,由是契丹望见其旌旗引去。
雍熙三年,宋军分路北征,以潘美任云、应路行营都部署,业副之,连拨云、应、环、塑四州。
因东路军失利,诸路撤退,与潘美奉命掩护新收四川民众内迁,监军王侁逼业出战,矢尽援绝,被俘,绝食而死。
《宋史》有传。
后来戏曲、小说中《杨家将》故事,即以杨业事为骨干,传会传说,演饰而成。
答于,壬寅年.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