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皇帝年轻时很有作为,老了却昏庸了?
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已经有了明确的阐述“善始者繁多,克终者盖寡。
”在人这一生中,做一件好事很简单,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
普通人尚且如此,何况皇帝了。
作为皇帝,想当昏君很简单:沉迷酒色,不辨忠奸,亲小人而远贤臣即可。
一般来讲都是忠言逆耳的,所以爱听好话的皇帝,身边大概率是围满了奸臣的。
整日与奸臣为伍,想当明君也困难。
而作为皇帝,相当明君则非常困难:要虚心纳谏,听得进别人的意见;要勤于朝政,每天做个早起的上班族且全年无休;要能克己慎独,无论有没有外人在,都按照圣君的标准要求自己,压制自己的欲望。
简而言之,明君是不能为所欲为的,明君在面对损自己的大臣时,始终要保持唾面自干的气度。
两相比较,试问假如你是皇帝,你是想当明君还是想当昏君呢?
我觉得绝大部分人在刚刚上位的时候,肯定是有些想法的,比如想让国家变得更好,比如想让百姓称颂,再比如甚至想当千古一帝。
在这种理想催动下,大家勉强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装装虚怀纳谏的明君。
但人能装一时,却很难装一世。
尤其当人老了的时候,感觉自己辛苦一辈子了,是时候享受生活、放飞自我了。
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变得昏庸也就在所难免了。
其实不光是皇帝,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是年轻的时候精明些,年老的时候糊涂些。
在众多闻名于世的科学家中,他们大部分人也是在年轻的时候取得了成就,而在年老的时候“混日子、吃老本”。
人作为高等动物,无论脑力还是体力,都是年轻的时候要远胜于年老的时候,皇帝也不例外。
所以年轻的时候英明神武,年老的时候昏聩不堪,这种现象在皇帝中屡见不鲜。
也正因如此,能够一而贯之做个明君是非常困难的。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出了800多位皇帝,但能称得上是千古一帝的人物,恐怕十个手指就能数得过来吧!